首页 新闻 热点 非公 基层书记 观点 人物 调研文库 基层点睛 新新俱乐部 视频 我有话说 非公内刊 红色部落
 






《非公企业党建》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基层点睛 正文

地方党委如何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


  2008年06月03日

  地方党委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是现阶段党的执政要求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时代背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经济在这些重大变化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各级地方党委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

  重庆市在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地方党委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地方党委的重要工作日程,有效解决领导抓的问题

  一是牢固树立党建是党委工作“主业”意识。市委要求各级党委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富民兴渝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重庆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执政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市委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强调:“推进科学发展、落实‘314’总体部署,党的领导是关键。要牢固树立党建是党委工作‘主业’的观念,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争取全市党建工作走在西部地区前列”,并要求“努力探索抓好城市社区和‘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代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为各级地方党委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不断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为从根本上改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适应“两新”组织发展需要的被动局面,重庆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单独的板块,落实专门力量抓此项工作,并在实践中总结推广了企业单建、区域联建、村(社区)企合建、行业统建、依托管理“四建一管”的成功做法,在全国开创了依靠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探索开展了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工作机制、发展业绩、群众反映“五个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市委常委会在2006年一年时间,专题研究讨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就达3次,2007年2月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强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为全面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各级地方党委普遍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重要工作日程,积极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07年上半年,全市40个区县均召开了2次以上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专门会议。

  三是各级党委领导带头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汪洋同志到重庆工作后,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在全市深入开展了“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力挺民营。同时,更加重视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反复要求地方各级党委要把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党要管党”的重要工作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2006年以来,汪洋同志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已作出15次批示,听取工作汇报4次。到非公有制企业调研,汪洋同志都要详细了解企业的党建工作。目前,重庆各级广泛开展领导干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建立市区县领导干部联系点1203个,确定市级示范点创建单位120个。

  二、建立上下贯通的专门工作机构体系,有效解决有足够力量抓的问题

  为确保“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在经过两年多时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7月,市委作出重大决定,设立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专门工作机构,即:中共重庆市委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委“两新”工委)。市委“两新”工委作为市委领导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党的工作的派出机构,在市委的领导下专门履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职责。工委定编30人,设置综合处、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处和党员教育管理处。全市40个区县按照市委的要求,全部成立了“两新”工委,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成立了“两新”党委,配备了3至6名专职工作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部分区县还将机构向镇(乡)、街道延伸。同时,各级加强了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两新”工委工作队伍建设。按照“从严、从高、从优”的总体要求,根据工作需要,拓宽选人视野,不拘一格,选好配强“两新”工委工作人员。二是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采取从党政机关(主要是党建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实改非”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下岗职工党员高中层管理人员、复转军人中调配,从非公有制企业所属地方或所属行业的退休党员中选配,由行业职能管理部门选派或社会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调整充实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在派驻方式上,采取重点企业重点派、规模企业专门派、小型企业连片派、特色企业行业派等分类派驻方式。三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企业内部选用、机关干部双向选择、面向社会招考招聘或上级党组织选派挂职等方式,为非公有制企业输送党务工作人才。同时,建立了党务工作后备人才库,首批入库400多人。目前,全市已有“两新”工委系统工作人员200多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13000多人,联系指导非公有制企业25300多户;非公有制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268人。

  三、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各方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齐抓共管的问题

  坚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牢固树立“大党建”意识,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是地方党委实施统一领导。制定本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整体规划,确定党建目标任务,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并按照“属地为主、属业为辅、条块结合和分层分类”的原则,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领导,理顺了地方党委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理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相关部门党组织的指导和协调关系,有效避免了多头领导、重管漏管的问题。二是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在党建理论指导、党组织建设、党务工作者选配、党务工作人才培训、发展党员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三是“两新”工委具体负责。抓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抓党组织作用发挥、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抓典型培育和推广等。四是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各级地方党委坚持“大党建”观念,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建立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统战、宣传、工商、税务、质监、公安、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形成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合力。如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在项目审批环节将企业党建工作作为一项必备条件,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党工共建、党群共建”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配套保障激励机制,有效解决工作保障和动力的问题

  一是层层实行目标管理。市委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考核地方各级党委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党委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对领导干部和党务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探索研究相关政策。试行在同等条件下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优先;参照村(社区)干部选拔任用办法,探索非公有制企业优秀党组织负责人到镇(街)担任领导职务;试行将党建工作开展得好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评优评先和政府优先扶持对象,对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业主,在评优评先、安排社会职务时优先。三是落实经费保障,采取“财政预算安排,企业管理费中提留,党费收缴返还补助”等办法,解决“两新”工委的工作经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报酬问题。重庆市大渡口区委从1000万元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专项经费中划出专款,安排每个“两新”组织党组织每年5000元工作经费,每名党员每年200元培训经费,每名专职指导员每月1000元工作补贴,并确保企业党务工作者工作报酬高于所在企业员工平均工资水平。

来源:   作者:    编辑: 王晓宇

相关稿件:
 

 
友情链接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