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大量产业工人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向非公有制企业不断集中。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也面临着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尚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有待加强的阶段。如何有效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笔者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非公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党的工作也在非公企业中开展起来,但是,在新的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是我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尝试,经过若干年和努力探索了不少的好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当前非公企业在党员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党组织不健全,覆盖面比较低。在非公企业中,党员发展面不够广、党员数量仍然不足。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对党员发展工作不够重视,几年未发展一名党员。另外在一些非公企业里,尽管企业党员人数已达3人或以上,符合党章对组建党支部的要求,但是这些党员都是企业里的普通员工或少数中低层管理人员,而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都不是党员,他们想在企业成立党支部却难以得到企业主的支持。特别是在外资企业里,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都来自注资地,党员们要在企业里建立党组织更是困难。
二是企业党员和党组织难以发挥作用。由于非公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许多方面与中国大陆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对党的认识不够,或存有某种偏见,使它们在党建问题上有所疑虑。同时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行业跨度大、地域跨度广,不少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经营,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企业中党员占员工比例较低,并分散在各个地区,难以被召集和组织,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党和开展党建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三是企业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要求不相一致。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必须满足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我们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有些方面与先进性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党组织在企业中没能很好地找到发挥作用的渠道和方法,上级党委指导、支持、研究和关心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到位,只停留在文件和一些理论上的重视,没有具体实际的措施,影响了党员和职工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制约了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和发展明显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是用人机制的灵活性给企业带来党员流动性大,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由于党员的流动性较大,许多因素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致使党员遇到不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不能按时交党费、不能按时接转组织关系,党支部暂时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而且由于党员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流动性较多,所谓打工“不打东家打西家”,造成支部党员队伍的不稳定,给进一步开展党员管理、完善党的组织工作造成了影响。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难建立,使党员的教育活动难以开展。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跨企业管理党员,由于受雇于业主,往往看老板脸色行事,开展党的工作理不直、气不壮、腰杆子不硬。一些企业主对企业建不建党组织无所谓,特别是非党企业主由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缺乏了解,存在“三怕”心理:一怕党组织建立后,会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二怕党组织活动过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大管理成本;三怕党组织建立后,适时解除党员的劳动关系受到制约,增加自身的负担,对建立党组织缺乏理解和支持。一些企业规模小,党员数量少,不能单独建立党组织。一些规模企业又因党员流动性大,“朝增暮减”,党组织也难建立,即使建立也难稳定。
(二)非公企业的党员队伍结构复杂难于管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有国家干部、离退休人员,也有下岗工人、复退军人等,他们的年龄、文化结构也参差不齐。由于许多流动党员分布零散,又长期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受雇佣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赚钱,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只是不定期回支部交党费,有的则是让人代交,教育管理有名无实。有的党员有组织关系却不参加组织活动,也不愿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由党员”、“档案党员”。
(三)非公企业党员的思想意识复杂,难以把握,影响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一些党员思想境界不高,世界观、价值观趋向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热衷物质追求。极少数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受雇佣思想的冲击,认为入党时宣誓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现在却在为企业主的利润而奋斗,思想上产生一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产生思想上的迷茫。导致非公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针对性、系统性不强,方法相对滞后,缺乏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
(四)上级党组织对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指导不到位,使党员教育管理难以开展起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如何,党务工作者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大多数在企业党员中选举产生,包括企业中的生产经营骨干、企业主等。当中未从事过党务工作的占多数,他们缺乏党建知识,难以有效地开展党建工作。即便从事过党务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有效开展工作的不多,难以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上级党组织对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尽管时有办班培训但是还不够系统。对如何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和对其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内容如何改进等,目前尚未找到突破性的结合点,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三、解决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抓好支部组建。按照有利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原则,因企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模式。凡是符合党章规定,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各方面条件具备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单独组建党支部。就佛山市人才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党委(下简称中心党委)这一系统来看,笔者认为最有效的组织结构为:中心党委---总支部----各企业支部。要尽量避免支部党员过多以及支部跨企业管理党员。确实不能够单独组建支部的企业,可根据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单位自愿的实际情况采取联合方式建立跨企业的党组织。对分布零散,流动性大暂时无法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可将其就近编入社区党组织,实行挂靠管理。我们中心党委第五十党支部有二十五位党员,来自于十多个非公有制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支部组织活动难。由于他们所在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支部组织的活动难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挂钩。如果按企业分成小支部,组织活动就相对容易得多了。
(二)加强教育引导,着力提升党员的思想境界。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宗旨教育,使党员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把个人前途同企业命运联系起来,牢固树立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大力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守法教育。认真组织党员学习税收、工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经营。加强企业党员道德教育,引导教育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继承传统美德,弘扬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鼓励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再创业再发展的积极性和服务回报社会的热情。
(四)优化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把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党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服务性,注重实效性,体现灵活性,努力做到“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认同,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企业需要,党员欢迎的原则,做到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坚持化整为零的原则,做到脱产与业务相结合,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兼顾;在活动内容上,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做到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技术相结合;在活动形式上,坚持小型、分散、多样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活动。比如“党员身边无事故”、“我为企业节能降耗献一策”等主题鲜明的活动。
(五)有关组织和部门要主动热情地为非公有制企业主提供招商引资、投资指南、政策咨询等有针对性的服务,竭力为那些创业干事的企业主党员协调各方关系,为他们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2006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各级党组织的干部要善于与非公有制企业主交朋友,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他们的劳动和创业精神、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既要重视他们中实力强、影响大、具有代表性的人士,也要联系分散在各行业的其他人士,了解其意愿,倾听其呼声和要求;帮助他们全面提高素质,办好做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把企业和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起来,使私人资本真正作为社会资本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