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调研文库 正文

流动党员全程信息化管理初探

2011年04月08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东莞市在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成果的实践中,按照“凡进必登、凡登必核、凡核必管”的原则,对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创新。主要是对流动党员的“党员活动证、党员管理服务卡、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服务中心(站)”实施了集约化管理,即采取“一证一卡一系统一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实现了流动党员全程管理信息化,将无序流动党员纳入有序管理中,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

  “一证”,即流动党员活动证,是党员身份和参加活动的凭证,也是党员的临时组织关系转接媒介。2003年试点工作结束后,东莞市针对90%的流动党员缺乏有效证件的情况,专门设计《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员活动证》,并对核实身份的流动党员发放了活动证,活动证全市统一编号,由流动党员本人保管使用。2007年以来,东莞市做好使用中组部新版《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衔接工作,对因各种原因暂时未持有中组部新版活动证的党员继续使用东莞市流动党员活动证,保证了这部分流动党员能继续参加党组织活动。

  “一卡”,即流动党员管理卡,是党员纳入支部管理和参加支部活动的原始记录和档案记录,由党支部填写和保管。为进一步提高管理卡的智能化、信息化和实用化程度,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从2008年开始,东莞市研发了集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东莞市‘两新’组织中共党员管理服务IC卡”。该IC卡作为流动党员在东莞学习教育等党内生活的证明以及维权和享受东莞市免费或优惠公共服务的凭证。党员通过刷卡,就可以进行教育学习、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费缴纳等有关党务方面的登记和记录。同时,通过IC卡系统与相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对接,为党员提供政策、法规资讯以及创业、人才、培训、医疗、维权、文化等信息服务。IC卡的使用,能及时了解党员参加活动、学习等情况,实现党员的动态管理,切实加强了全市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系统”,即东莞市“两新”组织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东莞市各级“两新”党建工作部门录入信息和查阅输出资料信息的平台。该系统拥有基本信息库、党组织书记库和党组织书记人才后备库,具备信息登记、数字汇总等功能。为保证管理系统数据资料来源的真实性,东莞市配套设计了“两新”党建台帐、月报表和相关原始记录,统一计算口径和填报要求,每月定期更新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由各镇街企业工委、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指定专人操作、维护和管理,定时更新和传送数据,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目前,该系统与东莞“两新”组织党员管理服务卡IC系统已完成升级,升级后的系统具有党员信息管理、党员服务、IC卡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综合分析等模块,更加贴近“两新”组织党员的特点,管理服务功能更加齐全。

  “一中心”,即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是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区域内“两新”组织党组织共享资源的平台、“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孵化器、党组织服务党员的温馨家园、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会的窗口。2006年,东莞市全面建立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全市32个镇(街道)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直属镇(街道)企业工委管理;在全市各村(社区)、大型工业区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已成立609个管理服务站。管理服务中心(站)均设在车站、广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和行政办事中心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有登记窗口、接待室、宣传栏等管理服务场所和设施,形成了开放式、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流动党员进行登记。

  “一证一卡一系统一中心”管理模式各要素在管理职能上发挥各自的特定作用,是有机的整体。流动党员进入东莞市后,可在就近的一个登记站或服务中心的登记窗口进行登记,通过服务中心(站)这个平台,把流动党员纳入东莞市各服务中心(站)的跟踪管理和服务范畴;登记后的流动党员经过服务中心(站)核实身份,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凭活动证到流入党支部报到或就近到村(社区)联合党支部报到,通过活动证这个媒介,把流动党员纳入东莞市各镇街企业工委管理;同时,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将为每一名核实身份的流动党员采集基本信息和照片,制作并发放东莞市“两新”组织党员管理服务IC卡, IC卡作为流动党员在东莞学习教育等党内生活的证明以及流动党员增减的原始凭证。通过东莞市“两新”组织党员管理服务IC卡系统这个载体,把流动党员纳入管理体系,实行动态管理。“一证一卡一系统一中心”管理模式比较系统地解决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登记难、跟踪难、服务难、统计难等问题,为组建党组织和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流动党员全程管理信息化,将无序的流动党员纳入有序管理中,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

  “一证一卡一系统一中心”管理模式系统、直观、可操作性强,主要管理机制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现了开放式化管理。该管理模式通过党员登记场所选点和设置的开放性,管理流程的透明性、工作人员的广泛性和服务项目的公开性,更加广泛地利用了村(社区)、机关和企业等社会资源,形成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不仅实现了从地毯式摸查到经常性登记、从党组织找党员到党员找党组织的转变,而且形成了社会合力,丰富了服务内涵,降低了党建成本。模式运作以来,已初见成效,登记党员11000多名,核定党员身份7900多名,接转、理顺组织关系2100多名。

  2、实现了程序式科学化管理。该管理模式从登记、核实身份、编入组织到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员统计,形成了严密的工作流程,无序流动的党员只要进入该模式的某一环节,便自动地纳入有序的动态管理之中,实现了党员管理从松散向有序转变。管理模式依托现代信息和网络平台,使党员教育管理、统计汇总和党建资料分析利用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实现了服务式人性化管理。该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对流动党员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实现了对流动党员管理从约束到激励的转变,特别是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建立的服务项目、服务设施和服务承诺以及IC卡的推广使用,进一步扩展了服务内涵,丰富了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质量。

来源: 作者: 编辑: 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