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新新俱乐部 > 公益 正文

中国慈善事业如何穿越乱象

2011年08月16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透明度与公信力

商玉生说:“现在的慈善环境与20年前大不同了,那时国内慈善还在发展中,做的人很少,现在做慈善已然很时髦了,企业家、演艺明星都来做,有些人把它当官做,当话题做,当揽财的工具做,做慈善不纯粹了。”

本次会议召集人,中华慈善百人论坛秘书长杨团说:“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因为你是非营利组织,运营的是公众信任。”而国内基金会还不习惯于将自己透明化,很多非公募基金会没有机构网站和网页,大部分基金会依靠年检报告来开展财务披露。

有慈善界人士批评说:“民政部要求基金会每年的财务报表要在报纸上登广告披露,这是要付广告费的。因为是民政系统的报纸(《公益时报》是中国基金会管理信息披露指定媒体),它可以有收入。如果财务报表在网上披露,全世界都可以看到,登在报纸上只有少数人可以看到。这种落后的规定,严重制约了信息的透明化、行业的透明化。我们一定要反对的!”

徐永光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比作“一对舞伴”,没有舞伴,舞就跳不起来,而提升透明度,基本可以看作是慈善界的“自律”愿望,商玉生说:“希望我们加强自律,获得在他律方面的进一步松绑,获得更多的培育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完全一塌糊涂,非得给管起来,那是另一个问题。”

但并非慈善界人人都有这个愿望。国内有一批基金会根本不在乎通过透明获得捐款,因为这些基金会是退下来的政府官员当领导,不在乎公众给他捐款,反正有人给他捐。

灵山会议上,徐永光抛出两个提问:“现在很多公益组织就是不透明,怎么办?我们推动透明度和公信力,最重要的钥匙在哪里?”

商玉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办法”,“他还有背景,也不靠你”。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公司执行董事冯利也认为“没什么太大办法”,“有官办背景的基金会没有竞争压力,他不是玻璃口袋,一样有钱”。但她认为,推动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钥匙还是有的,它来自社会公众的舆论。

在香港,人们相信市场力量,某个基金会不透明,业务就不能发展,竞争就会失败,自然遭到淘汰。因此,香港的NGO提高透明度是自发的。不是道德要求,而是生存的要求。

但在内地,有官方背景的基金会固然不愿透明,近几年迅猛发展的私募基金会,以及大批草根NGO也未必都愿意透明。

顾晓今说:“为什么有人不愿意透明?它是恶意的,还是一种无奈?现在有些税收政策并不利于基金会的发展,我把全部的成本如实披露了,对自己很不利;如果不公开透明,就要上黑名单,这种极端做法,我也不赞成。透明要体现在能力上,不是简单地晒一下财务报表。我们有些机构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应该鼓励公募基金会当典范,逐步把能力欠缺的基金会带动起来。”

基金会中心网是由国内35家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信息平台,中心网CEO程刚说:“这一年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深有感触。打开透明度的钥匙就在政府那儿。有的领导说,你们都是白忙活!基金会所有的信息我都有,就是不给你们!这也是为了保护行业发展,因为很多基金会是不规范的,全披露出来,不是害人家吗?”

但徐永光不同意“钥匙在政府手里”的说法:“……钥匙不在政府的手里,而应该在社会手里,在捐款人手里,在公众手里。捐款是我拿出来的,我要给谁,我有选择权、监督权,有不给你钱的权力。但目前公众这种‘用脚投票’的意识还很弱,加上有些人考虑钱权交易等因素,更愿意给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捐款。”

社会上普遍的互不信任的风气,在国内慈善界不是没有,而是更加突出。如何在一个互不信任的社会里,收获别人的信任?尤其是慈善领域,没有信任,一切都无从谈起。提升透明度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

杨团透露,两岸四地,对透明度规范最严格的是大陆。其他三地没有强迫地用法律法规去限制,有些组织,如台湾宗教组织,透明度不高,但公信力高。我们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一些慈善组织并不为公众所认知和认同。

来源: 南风窗 作者: 编辑: 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