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新新俱乐部 > 旅游 正文

[旅游]

厂丝仓库 富华浓情

2011年08月19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占地面积81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272平方米,由10幢单体建筑组成。其中4幢砖木结构、青砖黛瓦的三层楼房,高约12米,占地面积约有2600平方米,是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它是在仁和仓的旧址上建造而成,原来属于1950年成立的浙江省丝绸公司。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由浙江华安仓储有限公司组织对国家厂丝储备仓库进行了应急维修,主要是翻修了屋面(浙江华安仓储有限公司已于2009年宣布解散)。2008年底,浙江省丝绸公司搬离,之后曾被某摄影工作室作为摄影基地。

2004年5月的一天,大兜路,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段东岸。日头白花花地照在石板路上,地上就像着了火般烫。阳光从大兜路上茂盛的树枝间筛落,树叶上折射着无数闪光的金线。一旁的运河上,偶尔驶过的运沙船鸣两声汽笛,一派祥和模样。

这一天,建于1951年的国家厂丝储备仓库被杭州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不过,仓库里堆放的已经不是蚕茧丝绸了。它被陆续出租给一些服装公司做仓库,其中还有不少是大牌,比如CK、鳄鱼、万宝路等。

此时,一辆载满货物的货车稳稳地停在国家厂丝仓库门口,门口的灰墙刷白了一大片,上用红漆刷着两行字——进入仓库车辆缓行,仓库重地严禁烟火。传达室的门卫师傅照例上前询问,司机摇下车窗玻璃,指了指车头摆放的通行证,大声说:万宝路的。门卫放行,货车径直开到了仓库,几个穿着白色汗背心的搬货工人从车上跃下,浑身上下冒着热气和汗气,小心利索地把货物搬到一幢仓库的3楼大门。满满10箱货物整齐地摆放在门口。头发花白的管理员大伯笑着和搬货工人打了声招呼,热情地帮忙推开大门。

国家厂丝储备仓库是不是历史保护建筑,对于这些租用仓库的大牌而言,倒真是模糊的概念。

如今,透过虚掩的铁门往里头望去,石头路,砖石墙,三角形屋顶,实木梁。4幢青砖黛瓦三层楼仓库非常具有上世纪50年代工业建筑的风格。从窗缝里张望,仓库内很空旷,16根柱子分两排矗立。场地是用红色的木地板铺设,实木吊顶上有一排气窗,那是用来通风的。

但是,裸露的锈迹斑斑的铁楼梯和黑色管道又宣告着荒芜。一些人去楼空的企业招牌,与大兜路的繁华简直是冰火两重天。虽然它已有些破落,却又是那么独特而显耀地偎在运河的臂弯里,并成为运河边屈指可数的保存完整的仓库。

国家厂丝储备仓库曾经是浙江省丝绸公司存放蚕茧、丝绸之地。厂丝仓库旁有个码头,却并未以厂丝命名,而被叫做“茧宝仓库码头”。这样的叫法是有讲究的,江南人有句俗话叫“蚕好用一年,稻好吃一年”,可见蚕对江南人有多么重要。丝绸公司把蚕茧、丝绸这些贵重东西存在这里,可是有道理的。

这虽是建造于1951年,但质量好得没话说。从可以查到的资料看,最考究的就是窗户,每层楼横墙上有7扇窗户,纵墙则为3扇窗户;一层共有四扇门;一、二两层均有2个透气窗。气窗较有特色,从外面看,是实封铁制,事实上,窗户有三层。最外面一层,可从内部开合,并包有铁皮,以防止日晒雨淋;第二层,则用钢筋围护,非常坚硬粗壮,可防止盗窃;最里层,仍为两扇窗户,可以往里开合。这样的窗户设置,既隐秘保险,又可以保持整个室内温度恒定,库存货物不易变质。

1937年日军侵占杭州之前,此地是国立浙江地方第二堆场,主要堆放米面、桂圆、花生、盐布等物资。日军占据湖墅后,堆场里的物品已经被陆陆续续搬空,有的被当局调运到上海做战争物资,有的则被人趁乱抢夺以备逃难之需。于是,气急败坏的日本人将此仓库付之一炬。此后,只有寥寥几户农民在这一带搭建草房,这些搭在自家田边的草房,零星地散布在荒地上。

而厂丝仓库为什么要建在大兜路上,是有很重要的历史和地理原因的。由于杭嘉湖平原一带盛产桑蚕丝麻,明代杭州就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曾出现“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者,必走浙之东”的景象。清末民初,运河北端聚集了丝织制造工业,出现了一批丝织棉纺等近代工业,出名如通益公纱厂。到了当代,杭州城北依然聚集了丝织制造工业,出现了一批丝织棉纺等近代工业,出名如通益公纱厂。到了当代,杭州城北依然聚集了大量的丝织棉纺大厂,如杭州华纤厂、红雷丝织厂等。作为生产原料储存调拨地的厂丝仓库,自然要建在离它们较近的地方。

来源: 都市周报 作者: 文/马学慧 图/王飞 编辑: 章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