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广西来宾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要求,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实施“党内关爱”工程为抓手,不断推出惠及非公企业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组织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关怀帮扶举措,推动了全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创先争优。
着眼于增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打造服务关爱新平台上下真功
该市创新教育管理的理念,坚持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关爱之中,积极搭建各种有效平台,把关心爱护非公企业党员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唤醒党员的党性意识,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一是打造经常受教育新平台。该市着眼于拓展党内关爱领域,构建党内和谐,在创办《来宾日报•农村党员版》的基础上,又从市管党费拿出17万元,创办了一份为企业和社区党员“量身订做”的报纸——《来宾日报•企业社区党员版》,每月出版发行2期,每期发行1.6万份,免费赠送给全市1.5万名企业和社区党员。目前已发行了84期,共134.4万份,较好地解决了包括非公企业党员在内的企业和社区党员普遍面临的集中培训比较困难、学习资料缺乏、参加教育培训机会不多等突出问题,为企业和社区党员搭建起一个经常受教育的新平台,使他们能够及时听到党的声音,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掌握市场经济信息,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双带”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非公企业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打造困难资助新平台。为切实帮助困难党员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该市以“党内自筹,党员自愿、定期募集”的方式,设立了党内互助金,重点扶助困难党员,一名困难党员一次性可领取300元至5000元的互助金。目前,全市共募集党内互助金285.69万元,发放30.6万元,共有1744名困难党员受到扶助,其中非公企业党员380多名,获得扶持资金12万多元。党内互助金的设立,凝聚着党员的爱心,为帮助党内弱势群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使广大非公企业党员能沐浴党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打造扶持创业发展新平台。为帮助党员创业和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党员“双带”能力,该市和广西区农村信用联社柳州办事处联合设立了“党员信贷”,党员,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内和20万元以内不等。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低于市场利率2-3个百分点的优惠,对特别贫困党员还可通过“党内互助金”给予2年的贷款贴息。目前,全市累计已有3319户通过“党员信贷”获得14785.39万元的信贷支持,其中有480多名非公企业党员或党员企业主获得8260万元党员信贷。来宾市桂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象州粤龙针织制衣有限公司是象州县从广东引进的企业,两家企业在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分别通过党员信贷获得了三年期1180万元和400万元的信贷支持,象州县联壮化工有限公司的党员企业主获得“党员信贷”330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瓶颈问题。
着眼于激发党务工作者的干事激情,在构建激励帮扶新机制上出实招
鉴于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在企业中身份的特殊性,该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激励帮扶机制,着力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在岗位上争当先锋。
一是建立物质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物质激励机制,并在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非公企业推行。如广西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党委,推行了党务工作岗位津贴制度,规定每个月党委书记可领取岗位津贴400元,副书记300元,党委委员和支部书记200元,支部委员、小组长100元,从事工会、妇女、共青团工作的也都有一定数额的岗位津贴。同时还规定,选拔中层干部绝大部分要从党员员工中产生。目前,这个做法被该市大多数制糖企业所接受和应用,许多企业职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非公企业中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今年1至6月,非公经济党组织新发展党员达253名,占全市新发展党员总数的14.6%。
二是建立交流沟通机制。成立了非公企业党建促进会,创建“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举办培训班、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学习交流沟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高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党建、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接触交流,增强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培训班80多期,培训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320多人次,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座谈会30多次。
三是建立走访慰问机制。在全市非公企业的党务工作者中组织开展“五必访”活动。“五必访”即:上级党组织在基层党务工作者有思想情绪时必访、不履行义务时必访、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事故时必访、生活困难时必访。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共访谈非公企业的党务工作者310多人次。通过开展“五必访”,使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老时有人惦,病时有人探,终时有人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着眼于提升党组织的创新活力,在破解党建工作新难题上求实效
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缺乏活动场所、没有活动经费、开展活动难等问题,该市把党内关爱向非公企业党组织延伸,切实帮助非公企业党组织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助推非公企业党组织创先进争优秀。
一是广泛开展“企村支部结对共建”活动。通过以“六个一”为载体,以“十共同”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企业、村级党组织、农村党员群众“三赢”局面,促进企业和农村共同进步,社会和谐发展。“六个一”即建立一个联席会议制度,选派一名联建联络员,召开一个年度工作会议,签订一份联建协议,组建一支联防队,找准一条发展经济路子;“十共同”即企业与农村党组织共同学习理论、共同提高技能、共同培养干部、共同发展生产、共同建设阵地、共同繁荣文化、共同整治村容、共同发展民主、共同转变作风、共同促进和谐。目前,全市共有150多个村级党组织开展和企业联建活动,组建了200多支联防队,为企业解决了农民、农村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380多起。同时,周边农村也为企业输出富余劳动力1500多人,为非公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力量。
二是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解决党组织活动阵地紧缺的问题,该市在积极协调企业主提供活动场地的基础上,从市、县两级留存党费中划出15万元专项经费,帮助全市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并配备必要的学习、活动设施,建立健全了各项党建工作制度,努力使非公企业党组织达到活动场所具备、工作制度健全、档案资料完整、组织活动正常的目标。同时,积极向非公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组织各有关部门与非公经济企业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至目前为止,全市共向138家企业派驻了143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其中党建指导员67名,党建联络员76名,每个规模以上非公企业都有1名以上处级领导干部、2个以上市、县(市、区)直部门结对联系。三是多渠道保障党组织活动经费。实行了党费返还和照顾政策,对非公企业党员上缴的党费,返还企业党组织用于开展组织活动。各级党委加强与非公企业主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他们在经费上给予企业党组织支持,保障了每个企业党组织每年都能有经费开展四次以上组织活动。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市3000多名非公企业党员从“党内关爱”工程中得到了亲切关怀,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市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34个,实现了党组织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的全覆盖,达到自治区提出的“四个100%”的目标。去年以来,有126个非公企业党组织被评为市级以上先进,268名党员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