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活跃着一群人他们50年激扬雷锋精神痴心不改
雷锋学校校史陈列馆,一张“团山湖拖拉机手雷锋”的照片旁,镌刻着胡锦涛同志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表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今天,在雷锋的故乡,雷锋的故事在续写,雷锋的道路在延伸,雷锋的传人在壮大,雷锋的精神代代相传。
麓山灵秀,湘江清澈。雷锋,用他短暂的人生,对人类道德进行了新的阐释。许多人在这个小个子湖南同乡面前,被唤醒了道德的自觉与尊严。
半个世纪以来,长沙活跃着一群人,他们或是倾毕生之力,宣讲雷锋精神,实现对世人的教化;或是沿着雷锋的光辉足迹,描绘一个鲜活、真实的雷锋;或是孜孜不倦地探究雷锋精神的博大内涵与时代价值。他们深信,不管社会如何发展,雷锋这个不朽的名字也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
谭荒芳1960年出生在北大荒,幼年时手被烫伤,从手腕处截肢。但她不向命运屈服,从小以雷锋为榜样,用两只光秃秃的手腕学会了写字、穿衣、吃饭、钉纽扣。
上世纪八十年代,谭荒芳被安排到湖南雷锋纪念馆当讲解员。20多年来,谭荒芳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摸索出了一套富有实效性的宣讲方法--不是照字读“经”,而是因人施讲,采用循循善诱式、恳谈式、导游式多种手法来讲解。一位在长沙任教的美国女教师吴玉婷来参观后,很有感受地在留言簿上写下“雷锋属于世界”几个大字。
湖南雷锋纪念馆从不坐等参观者上门。他们的对外宣讲组,常年奔波在城市、乡村,宣讲雷锋精神,举办雷锋事迹流动展览,足迹遍布全国18个省份的70多个县市。
“我最大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雷锋精神的阳光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谭荒芳说。
雷锋曾在日记中这样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谭荒芳和雷锋纪念馆的几代讲解员,就是雷锋精神大厦上一颗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孟宣老人,每每说起雷锋的故事,时常会激动得一跃而起,脸涨得通红,心情难以平静。他从1963年调往雷锋母校筹办《雷锋生平事迹展览》开始,就与雷锋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位“从嘴巴到脑子到脚板,从没离开过雷锋的人”。
他20多次上北京、鞍山、沈阳、抚顺等地,沿着雷锋的足迹征集雷锋资料,调查走访雷锋生前领导、同事、战友,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帮助过的老人等,收集、整理和挖掘了大量珍贵资料,并编写了《光辉的榜样--雷锋》、《雷锋与湖南雷锋纪念馆》、《雷锋日记》等资料。
雷孟宣领着雷锋馆的宣讲员,背着自制的展板,翻遍雷锋家乡的山山岭岭,跑遍了长沙、浏阳、沅陵、平江等20多个县市。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步行;没有旅店,他们就借住在老乡家里……雷锋精神春风化雨,催开了千树万树精神文明之花。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雷锋故乡的活雷锋”。
“市场经济来了,人民生活富足了,还要不要雷锋精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研究雷锋精神。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他一直在思考这个现实命题。
朱有志对记者说,“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市场经济呼唤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具有永恒性和普世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在朱有志的号召下,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应运而生,一大批湖湘文化的专家学者,都自愿加入到研究雷锋精神的阵营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