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观点 > 企业家言 正文

[观点]

王健林:民企发展文化产业大有所为

恰是转方式的新机遇

2012年03月06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文化产业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在GDP总量中的占比仍然偏小。

  在这一背景下,为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民营企业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发挥哪些作用?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文化产业是民企转型新机遇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也为了让世界更多的认知中国,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迫在眉睫。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中国文化软实力报告》指出,去年美国文化产业收入超过4500亿美元,产值占GDP比重超过20%,是美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美国最大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占全球文化产业的60%,日本占10%。“美国和日本的实践充分说明,文化不仅可以做成产业,而且可以做成大产业。”王健林说。

  这一点通过国内市场也可以佐证。以大连万达集团为例,万达院线在没有国家任何金融、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年收入由200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2亿元,7年增长18倍。按照王健林预计,按此速度发展下去,几年后,万达院线年收入将突破100亿元,成长为大型企业。

  “由于历史原因,民营企业多数从事低端制造业、出口加工业,因此转型升级问题更为突出。”但王健林同时也强调,民营企业占中国企业的多数,经济总量也占一半。可以说,只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功,国家的“转方式、调结构”战略才能实现。“而文化产业恰恰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其根据在于,文化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所需投资不大,进入门槛不高,适合民营企业发展,早几年进入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相当部分得到较好回报。王健林说,“在当前国家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文化产业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会。”以创新模式抢占文化产业先机

  其实,早从2005年开始,以王健林带领的大连万达集体就开始大规模投资文化产业,已进入中央文化区、大型舞台演艺、电影制作放映、连锁文化娱乐、中国字画收藏五个行业,各行业均排名全国第一。万达累计文化产业投资超过200亿元,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额最大的企业。

  其中,包括位于武汉市中心的全国首创的中央文化区,是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功能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

  而在电影产业方面,万达目前也已经形成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完整的产业链。据记者了解,万达院线目前是亚洲排名第一的电影院线,已开业86家影城,730块银幕,占有全国15%的市场份额。

  万达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的成绩,王健林认为首先是创新模式赢得了市场。“以前由于体制原因,电影院、剧场等文化设施基本都是单独建设。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导致多数经营困难,每况愈下。万达为了探索文化产业盈利模式,在中国首创将电影院、剧场、量贩KTV等文化设施与商业中心、酒店、旅游度假区等结合在一起建设,相互依托,互为支持,产生综合效应,使万达各个文化项目都获得极佳效益。比如武汉江汉路万达商业广场电影城,连续三年创造全国观影人次第一的纪录。”

  其次就是连锁经营。据王健林介绍,万达文化产业都是连锁经营,统一品牌、统一运营,同时注重信息化建设。万达信息管理中心自主开发软件,对连锁经营实行信息化管控,方便顾客网上交易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因此,万达文化产业成本较低、效益较高,市场竞争优势日益明显。比如万达电影院线,每块银幕创造的收入是国内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净利润是国内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最后一点就是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而万达文化产业恰恰具有新型消费热点的明显特征。比如,2005年长春全市电影票房只有550万元,2006年首家万达电影城开业后,刺激电影消费大幅增长,当年全市票房达到1900万元。万达陆续在长春开业5家影城,到2010年,长春全市票房达到1.28亿元,五年增长23倍,其中3/4的票房由万达贡献。”王健林说。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童芬芬 编辑: 余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