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他故事 正文

杨磊:上海女孩的“养老梦”

2013年02月05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虽然困难重重,杨磊还是希望能实现“居家养老”的梦想。

  一套两室或三室一厅的房子,一个房间里住一位老人,有几位护理人员24小时轮流在这里照顾他们。

  老人们可以在客厅里作伴聊天、看电视、织毛衣……阳光洒进来,脸上是温暖满足的笑容。

  这是27岁上海女孩杨磊的“居家养老”梦。她在英国接触到“老人合住”的养老模式,然后带着这个梦回国创业,逐梦途中遇到各种坎,有现实的困境,也有观念的冲突,到现在,她认为自己“还远远未及成功”。

  梦开始的地方

  2006年,英国北部,纽卡斯尔。20岁的杨磊来到一幢漂亮的尖顶房子前,按响了门铃,门缓缓打开,一位面无表情的老人出现在她面前,眼神呆滞,杨磊吓得后退了好几步。想起这里是痴呆老人居所的事实,她顿了顿,整理了下自己的情绪。

  走进房间后,杨磊却被里面的画面深深吸引。“那时是冬天,房间里很温暖,所有的家具都是暖色调,老人们穿得很体面,身边的护理人员轻声细语。”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杨磊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她正在英国念大学,却发现自己对所学的生物化学专业并不感兴趣,想在课余时间找点事情来做。大二时,宿舍楼里的一个女孩向杨磊介绍了自己正在兼职做的工作——“社区养老服务”。

  “我们这个专业,可供我们选择的兼职范围很狭窄,要么进实验室做实验,要么做一些文职工作。”杨磊听到这个新鲜的信息后,马上跑到学生会,要求参加这个兼职项目。

  这个项目是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的,几个老人合住在一户公寓里,杨磊所在的机构替老人管理养老费用,为一户公寓派出几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陪伴老人,为他们做饭、外出采购、维修房屋,并陪伴参加社交活动。

  “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叫做社区照顾。”杨磊说。这在当时的英国属于一个试点项目,最早受惠的人群是常年住院、患精神疾病或智障的老人。

  这个兼职一做就是两年半,杨磊先后在20多个合租公寓里工作,看到老人在像家一样的环境中生活,“这种安稳的幸福,是他们在医院或养老院里体会不到的。”

  梦想发芽

  2008年,杨磊从英国读完本科回国,对自己的未来犹豫不决:是继续深造做科研,还是找一份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工作?

  “我在英国做了那么多年的养老服务工作,回国后却发现这一块市场几乎是空白。”杨磊做了市场调研,发现这一领域中基本都是政府牵头主导,就在这一年,中国10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面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社区肯定是最适合老人安度晚年的地方。”英国经验加上中国现状,让杨磊萌生了自己创办一个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民间组织的想法。她洋洋洒洒写了一份十几页的报告寄给上海民政局,论述英国居家养老模式的状况,以及在中国采用这种方式的可行性和意义。

  “我当时想,如果石沉大海,那就是当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杨磊很快得到了回应,民政局福利处的一位处长给她打来了电话,杨磊与他面聊了很久,“那个处长对我说的英国经验很感兴趣,也了解了一些我个人的情况。”

  “我当时心里有了点底,就想着先办起来,再看能不能运行下去。”杨磊向家里借了些钱,一共筹集了10万元,跑去工商局注册。然而,工商答复她:“办养老院要去民政局”,她又跑去民政局,民政局答复,能民营的只有家政公司。

  “前后交涉了两个月,才最终注册成功。”杨磊说,那是她初尝到现实的压力,“我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就这么一头扎进了市场中。”

  艰难成长

  周五下午3时,位于上海环林东路的东明小区里,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的空调开得很暖,十几个老人围坐在沙发椅上,一台电视机放着欢乐的综艺节目。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一位围着红围巾的老人站在屋子中间,摇头晃脑地唱着《红灯记》。“好啊好啊!”“你手要再做点动作!”旁边的老人们笑着拍手。几位身着绿色工作服的护理人员也笑眯眯地站在一边听着。

  这是寻常日子里这些老人们最开心的时候。

  这几年,上海市为了应对老龄化现象,在一些社区试点开设了一批“老人日间服务中心”,被民间称为“托老所”,由街道直接出面管理。

  今年3月起,杨磊的“伙伴聚家”开始接管东明小区这个服务中心。目前,“伙伴聚家”共管理4个这样的服务中心,分布于浦东新区4个不同街道。

  “伙伴聚家”,是杨磊给自己的组织起的名字,从这4个字里,可以看见她的梦想。然而,“伙伴聚家”刚成立的时候,杨磊就发现,自己原先预想的养老模式,不可能短期内实现。“我时常遭遇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反对:中国子女通常自动继承长辈房产,拒绝让父母出租房屋,一些老人则担心自己搬走后,再也无法返回自己的家,也有老人担心与合住伙伴无法相处。”

  为了让机构生存下去,杨磊曾经一度试图寻找别的出路,2009年5月,她向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争取到试管理源竹日托中心3个月的机会。

  和政府机构的合作充满碰撞。她开始渐渐掌握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技巧,知道向谁求助才能顺利。

  虽然能得到一些来自政府的帮助,也参加了一些创业项目大赛拿到了点奖金,“伙伴聚家”还是连亏了两年。直到2011年,浦东新区政府开放了30个居家养老服务的招投标项目,杨磊申请到8个项目,为浦东11个街镇开设培训、活动、为老人提供免费康复护理服务,“伙伴聚家”才达到财务持平。

  “除了管理‘老人日间服务中心’,我们也提供上门康复治疗项目。”但接受这样上门治疗的老人也不多,其中大部分获得政府补助,免费服务,“现在也有一些市场需求了,会有人找我们购买服务。”

  这几天,又有一个新的机会来到。“今年年底,我与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的寄宿制老年大学就可以招生了。”说到这里,一直表情严肃的杨磊脸上才有了一点笑意,在这个模式里,年纪较轻的老年人可以重回大学,寄宿在老年大学公寓里,边学习、边养老。

  “没办法,如果市场不接受,我们只能根据现状一点点探索。”经过几年的磨砺,杨磊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得多,“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能提供尽可能多形式的养老服务模式,这样,以后老人们就能说,喏,我要选择这种模式养老。”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朱诗意 编辑: 章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