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一无所有,我们有智慧和双手,劳动创造了这个世界,劳动者最光荣……”
2013年的“打工春晚”上,孙恒最后一个上台,抱着吉他,声嘶力竭。
两个多小时的节目,工友们都坐到了最后,这时,他们纷纷站了起来,挥着手,与他一起吼:“劳动者最光荣!”
这是第二次办“打工春晚”,孙恒他们得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团中央礼堂。还有电视台专门为他们进行现场录制,媒体甚至给了他们一个宏大的称号——中国电视史上第一台打工者包办的春晚。
“京漂”与卖唱
大学毕业后,孙恒回到家乡开封当了一名中学音乐老师。这是他向往的工作,可以弹吉他,带孩子们唱歌,和他们一起玩。
然而,领导来谈话,委婉地指出他的教学方式不合适。
1998年,孙恒下了决心辞职,他要去找不一样的生活。
没有目标、没有积蓄,孙恒第一站到了北京。
下了火车,站在北京西客站里,孙恒知道必须先养活自己。他看到了一则招聘搬运工的告示,开始了起早摸黑的搬运工生活,一个月收入300元。
10块钱花一个星期,去清华第十食堂买5毛钱一份的菜。“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没钱,就没有暖气,晚上经常被冻醒。”尽管如此,孙恒没有回头。
到北京第二年,孙恒重新拿起吉他,到地下通道、到地铁口卖唱。
被警察抓了好几次,孙恒就唱歌给他们听,跟他们聊天,渐渐地,警察也变成了他的粉丝,还买他自己录制的磁带。
几个月的卖唱生活使孙恒最终走向了流浪歌手的生涯。他离开北京,去往各个陌生的城市。
他遇见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打工者,保安、服务员、建筑工人……他听到他们从小离家的艰难,看到他们沉重生活的辛酸。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唱。《为什么》、《一个工友的伙食》、《劳动者赞歌》……工友们的生活、遭遇、心情成为孙恒写歌的主题。
一次在高校的表演中,台下有位学生泪流满面,曲终后他找到后台,告诉孙恒,这就像是他父亲的故事。
“我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就是最底层人们的生活艰难,在这艰难中,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坚强地活着。我突然感觉到我也是他们中一分子,找到了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让一直迷惘未来的孙恒一下踏实了。“就想,我能为我们自己做点什么呢?”
人气颇高的工友之家
流浪一年后,孙恒回到北京。他开始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唱歌,他弹吉他,孩子们唱歌,课堂上充满笑声,他曾经在家乡的学校那样做,这里,不再有人指责他“不安分”。
2001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恒参与了天津科技大学学生社团为学校附近建筑工地工人举办的慰问演出。热闹的现场气氛让他体会到:生活再困苦,人们也渴望音乐,渴望欢笑。
“我决定成立打工者自己的艺术团。”2002年5月1日,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工友一起,孙恒建立了“打工青年艺术团”。
孙恒想用音乐温暖工友们的心,然而这个单纯的出发点带来了更多的改变。
每次演出后,艺术团的成员会被工友们团团包围:被拖欠工资怎么办?想看书、学电脑怎么办?孩子上不了学怎么办?这些问题让几个青年人感到尴尬。
这些问题最终催生了北京千百个民间组织中的新成员——工友之家。
云燕衔泥一般,孙恒与伙伴们一点点筑起这个家。他们开办打工子弟学校、办收购二手商品的互惠商店、改装废弃的演出帐篷建“新工人剧场”、在皮村设立全国第一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开设针对年轻打工者的培训班……
一切的开头就是那些问题,比如学校。
“好多工友们跟我们说孩子没办法在北京上学,又不放心送回老家。”
2004年,艺术团录制并发行了属于他们的第一张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孙恒拿到了7万多元版税,就在商量怎么用这笔钱的时候,他想到了那些工友们的孩子。“我也会有孩子,我的孩子也要上学。”
这笔钱被用来租下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的一处废旧工厂,“同心实验学校”在这里创办。
“学校的教学资格证一直没能审批下来。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是‘非法’的。”孙恒的语气有些无奈。2012年夏天,北京开始“关停没有办学资格证的打工子弟学校”,“同心”一度面临被关闭的困境。
在崔永元这些社会知名人士的帮助下,以及学校300多位学生家长的联名呼吁下,学校最终保留了下来。但是今年春节刚过,孙恒又看到要关停这类学校的新闻。
“这是我现在最担心的事。农民工的孩子在北京上学要办齐5个证件,没有的话就只能失学了。‘同心’这样的学校是他们本来就已经可怜的选择。”
希望“打工春晚”还在大棚里
一年过去,孙恒又要换暂住证了。
这个曾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北京市十大志愿者”的38岁男人,走到哪里兜里都要揣着一本暂住证。
暂住证是孙恒也可能是每一个打工者对漂泊生活最深的记忆。孙恒曾被罚过50元,因为忘了带暂住证,而警察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的解释。如今,这本“惹过祸”的暂住证被孙恒放在他创立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中。与它平躺在一起的,还有几十本其他工友送来的暂住证,每一本后面,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
“社会应该重拾对劳动者的尊重。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或者说互相理解。”
2012农历年,诞生在皮村的第一次“打工春晚”,可算是孙恒这些举动的高潮与小结。
一个搭建在皮村中心的演出大棚里,10多平方米的舞台上,一群建筑工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歌曲、相声,零下十几度夜晚,没有暖气的篷子里,气氛灼热得似乎要将大棚顶都掀起来。
演出因陋就简,想法也很简单:“为工友们搭建自己的舞台,唱出、说出、演出自己的生活。”
这段被标注为“打工春晚”的视频放上网络后,被点击几万次。2013年春节到来时,孙恒他们得到了一个特别的邀请,这个特别的“春晚”搬到了团中央的舞台上。
“不过我还是希望在大棚里办晚会,演员观众那么近,出错了大家也就是哈哈一笑,现在就拘谨了不少。”孙恒说明年的晚会还是要征求大家的意见,但是节目全部原创这点是不会变的。
从当初的迷惘少年,到如今对未来越来越充满希望的成熟歌者,孙恒说自己也曾经一度失望、抱怨、沮丧,“但是这能改变什么吗?不能。我希望社会变得越来越好,那总要做点什么。”
音乐,仍是孙恒最爱的事情,今年,他们又将推出一张新的专辑《家在哪里》。“家是我们最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个打工者最牵挂的。”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