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正文

小金库钱

2013年05月10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夜读抄

  东山刘公为广东方伯时,广中官库有一项羡余钱,自来不上库簿,旧任者皆公然取去,以充囊箧,相袭以为固然。公初至,发库藏,适前任有遗下未尽将去者,库吏以故事白,云不当附库簿。公沉吟久之,乃大声呼曰:“刘大夏平日读书做好人,如何遇此一事,沉吟许多时,诚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乃命吏悉附簿,作正支销,毫无所取云。

  (明•焦竑《玉堂丛语》)

  -耕斋点评

  湖南华容县人刘大夏,号东山,是明朝的中兴大臣。他为政清正,为官清廉,与王恕、马文生一起,被称作“弘治三君子”。

  刘大夏明孝宗弘治二年曾任广东右布政使。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布政使和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只不过后者管刑名,前者管财赋和人事罢了。

  封建时代,除正常税赋外,地方官吏为了自己手头活络,往往会向百姓征收一些附加税,这部分收入不上交中央财政,被称为“羡余钱”。刘大夏任广东“方伯”时,官衙财库内就有这样一项羡余钱,从来不在库簿中记录,以前的官员都是堂而皇之地拿走,中饱私囊,相沿已成惯例了。刘大夏到广东上任伊始,清点库存,正好有一笔前任没有拿光的羡余钱留存在那里。守库的小吏便将此钱的来龙去脉告诉刘公,说尽可自用,用不着记入账册的。刘大夏沉思很久,突然警觉,大声告诫自己“刘大夏你平日读圣贤书发誓做好人,为什么遇到这样一件事,就要考虑这么久?真是愧对古人,不是一个大丈夫呀”。于是命令小吏将这笔钱全部录入库簿,用作公家的正常开支,自己一分一厘都没有取用。

  无论是封建皇朝还是现代社会,无论国家财政富裕还是匮乏,地方政府可以支配的财力总是有限的,遑论官员的个人收入。为了手头活络,除了暗中贪贿外,不入调的官员,总会半明半暗地再动一些脑筋,以化公为私。这项资金,叫法因时因地而宜,在明清,被称为“羡余钱”;在当今内地,被称为“小金库”;在台湾,被阿扁夫妇占为己有的“特别机要费”等,也类似于此。但不管名称怎么变,其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进账姓公,堂而皇之;出账变私,隐蔽鬼祟。

  其实,和如今部门私设小金库一样,官员私留羡余钱,在封建皇朝,已是公开的秘密。北宋的贪官李溥,在任江淮发运使时,为了邀宠,就曾专门向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报告:“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开启了浙茶进贡朝廷的先例。

  即使侵吞羡余钱已是约定俗成之事,但清廉如刘大夏者,仍然不想染指。史载:刘大夏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为官清廉而政声卓著,致仕还乡途中宦官刘瑾发难,命校官追捕,搜遍行囊只有白银三十余两。刘将银两赠予校官,“校官感涕不纳”。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编辑: 章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