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正文

修身之道

2013年05月10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国学说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南怀瑾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怎么样能够修呢?诸位搞打坐的,修道家、修密宗、修气、修脉的要知道,要想身体气脉通了,必须先要静心,心静了气脉自然通。我们上古的文化简单,它说这个人心里有时忿,则不得其正。什么叫忿?两种,一种是怨天尤人,忿恨;一种是情绪始终是闷闷的。据我的经验,人们这样的心理很严重,随时随地感觉到心里有一股闷气,这就是忿。这种闷气发展到情绪特别受不了刺激,看到外面一点不对,脾气来了,一句话不对发起脾气来。所以我们经常胸襟之间闷闷不乐,心不会静。“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人随时都在恐惧,都在害怕,做生意怕折本,真赚了钱又怕人家来偷,一天到晚都在害怕中。心里不能坦然,此心不能静。

  有所好乐,我经常自己回到书房一坐,很高兴,四面一看,都是书,很舒服。没有地方当皇帝,坐在书本里自称其王。但是,也深深感觉到,好读书非常拖累自己,爱学问也是个拖累,同爱喝酒爱抽烟没有两样。人有所好就是拖累。所以古人有两句诗,“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所以人到了无所好,才是真解脱,就差不多成道了。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患”是什么,患得患失。就像我们捉住个小鸟一样,捏紧了怕捏死,放松了怕飞了。

  儒家只用这八个字,愤怒、恐惧、好乐、忧患,分析人的心理,强调“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正心正念存在叫做心在,佛家叫正念,儒家这里就是正心,不在正念正心中就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注意力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看东西像没有看见一样,听也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吃东西不晓得吃了什么东西,就是这样。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是这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年轻人读书,一本书读下来大概一句话也没有看进去,心不在焉。我经常发现跟年轻人谈话,我讲了半天火很大,我说你听到没有,他说我听到了啊。我知道,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字他都听到,但我讲的什么意思他没听到。

  大家天天吃饭,你真晓得这个菜好吃?不过当嘴巴舌头碰到味道,偶然觉得好吃,真正体会那个东西的好吃,没有这个经验,只有高度的宁静才晓得那个饭是怎么样甜,怎么样香。有人吃了一辈子饭菜好像没有吃过一样,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这个道理叫做修心,要修身必正其心。儒家讲修身根基是你的心正。心不正,光练外形没用。现在很多年轻人学瑜伽术,做各种功夫,修不好的。修身之道根本在静心,心正了以后再修身。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编辑: 章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