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也?”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耕斋点评
我国凡江河码头地方,多有大王庙,所敬的是河神,称为大王。大王中最出名的为金龙四大王,《嘉庆山阴县志》云:“王姓谢名绪,钱塘安溪里人,籍会稽诸生。宋未隐苕溪,及帝昺亡,赴溪死。土人立庙金龙山;明太祖封之为‘黄河神’,王有三兄,曰纲、曰纪、曰统,王行次在四,故曰四大王。”明清两朝均重漕运,更以金龙四大王兼为运河神,所以当时无论官民,皆虔诚信奉之。
清丁亥年七月初六那天,苏州下起了大雪,老百姓吓得惊慌失措,都到大王庙去请求菩萨保佑。大王菩萨忽然依附在一个求神者的身上说:“如今被喊作‘老爷’的前头可都加了‘大’字,你们难道以为我这菩萨小,消受不起一个‘大’字吗?”大家吓了一跳,同声高喊“大老爷”,雪马上就停了。
依这么看,神也是爱奉承的。难怪那些低劣的谄媚者,品格越低下得到的封赏越优厚啊。神尚且如此,何况人乎!《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记下了这则轶闻,不禁感慨道:世风真是越变越糟了,下面的人一天比一天爱巴结奉承,上面的人一天比一天骄横狂妄。就拿康熙朝这40多年中,官场里称呼的变化来看,就可笑得很。举人称“爷”是康熙二十年开始的,进士称“老爷”是三十三年开始的,司、院称“大老爷”是从二十五年开始的。从前县令见巡抚,也不过叫“老大人”,现在老大人的称呼老早就不用了。即使有个很正统的人,也只得用奉承来对付奉承,不敢说个不字……在唐代,皇帝想叫张说当“大学士”。张说推谢说:“学士上面从来没有加上‘大’字的,我不敢接受‘大学士’的称号。”今天到处称“大”,谁把他们“大”起来的?开始起于小人的阿谀奉承,进而得到身居高位者的首肯,认为理应如此。于是满天下便纷纷“大”了起来。“窃意数年以后,称爷者必进而老,称老者必进而大,但不知大上造何尊称?匪夷所思已!”
想当年吾党干部,不管职务多大,规定都得以同志相称。而反观如今,政要活动,电视新闻天天见面,地方官一个个都成了荧屏明星,真是无人不晓,谁个不识,但播报时每一提及,常委书记……省市头衔一长串,依然一个不漏。难道少报一次,这职务就会被免了不成?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