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一打拐弯,她的白色马自达轿车彻底偏航。而这次,连我都习惯了。
关于方向感差的问题,温州市两新党务工作者协会会长林可夫不只一次“吐槽”,吴红,我以后都不要坐你的车。
但吴红仍旧载着他往一家一家会员企业跑。
算一算,协会成立至今两年多,在经常绕弯路、走回头路的状况中,他们已将500多家会员单位中的三分之二跑遍,许多企业还去过不止一次。
黑色内搭连衣裙,鹅黄短外套,第一次见吴红,她柔声细语,举止优雅。进一步接触后,我见识到了这位温州市两新党务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另一面:特别有主张,会因为工作理念的冲突“顶撞”会长。而即便这样,林可夫依然对这名得力干将赞不绝口,他称呼她“首席服务员”。
“娘子军”的战场
温州和平大厦三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门窗紧闭。推门而入,吴红正在调试风扇。楼里的旧式空调已然抵挡不住热浪席卷,今夏,吴红添置了两个立式风扇。“加上隔壁一间,这里就是协会的全部办公场所,也是全市两新党务工作者之家。”
跟她到隔壁串门,发现这里是清一色娘子军:林大姐做内勤,北师大研究生毕业的李伟负责内刊、简报、网站编辑等文字工作。
即将要召开会员大会,戴着老花镜,林大姐目不转睛地盯着新一季通讯录,一页一页核对着。姓名、照片、单位、职务……这是她的第三次核对。此前一星期,吴红挨个打电话要每个会员的资料,光这个事就花了三天,此刻她不停向林大姐强调:“一定要零差错,尤其是照片和人名,千万不能混起来,错一个等于错了两个人。”她又向我解释:“几百人的通讯录,只要错一个,对这个人来说,就是全错。”
每月编8期简报、一份内刊,每日5条以上的网站更新……此外还要打理微博、走访企业、组织各种大小活动和培训等等,协会大量的工作都很琐碎。
简报只要出刊,由于要分寄给500个会员单位、各“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各省市县(区)组织部门以及一些媒体,吴红和她的“娘子军”就要马不停蹄地忙上两个整日。
“封装、贴地址,每个邮编还要手写。”做完这一圈,“娘子军”再将这一大摞信件运到对面的邮局。
现在,协会的邮箱每天都要收到不下20条投稿,尽管稿源充裕,吴红还会经常有意识地向一些小微企业组稿,甚至到企业帮它们挖掘题材,自己操刀撰写,“不能只着眼大企业,服务要平等。”
“理想国”的挑战
“这里是温州,两新党建的实践探索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协会工作没有太多的条条杠杠,我不仅可以设计许多自选动作,还能有那么多的人一起参与实践,感觉特别好。”
原来的温州市财政地税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现在的社会组织秘书长,在别人眼里的“跨界”,对吴红而言,却宛若打开人生的一扇新门。
“这里不像机关,没有上下级观念,姿态就是要服务与平等。”平易近人的吴红本就擅长沟通,何况从事了那么多年的机关党建,她觉得每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她的乐在其中在于,她找到了自我挑战的平台。
轻松的背后,是一连串的付出:朝九晚五的规律作息不再以后,她的丈夫很少能吃上她做的饭菜,家里的电饭煲转场来到了协会办公室。
人员流动频繁,是吴红遭遇的老大难。协会资金有限,给不出太诱人的薪资,来来去去,工作人员换了十几波。“都是刚一上手,就走了。”她开始叹气,“有的考上公务员,有的考去报社,人总有自己的新追求,我也为他们高兴。”
吴红开始张罗新一轮招聘。
“党员,本科,一定写作能力……”每次在温州人才网贴出招聘启事,都会有数百封简历像雪花般飞来。吴红在单位介绍中写上:业务主管部门是市委组织部,大型非公企业是会员,温州市委联系广大非公企业主的桥梁纽带。有时,她还会把协会成立时温州四大报纸刊登的头版头条摘录到启事中,提升协会的影响力。
一下子没有合适的人选,她会失眠。“满脑子都是工作。”
两个星期前,负责网站技术和排版的人员又辞职了,协会新一期的“内刊”设计就全靠她和李伟顶上。“学你们非公党建杂志,我们这期主题做青春党建。”封面草图上,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长出了一对翅膀,图片下方,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光影。吴红自我打趣被逼成了多面手,“别说刊物设计了,现在协会日常活动用的展板设计等都是我们包了,能省不少钱。”她笑起来,“自己弄弄也挺有味道。”
黄绮珊的一首《离不开你》,吴红听着会一遍遍流泪。
她觉得歌声里有自己现在的心境。现在的她,身上的干劲似乎比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足,每天都在思考协会的未来。
今年,协会的工作不再限于编发信息、组织会员座谈、培训等,“党建不只有这些,应该更多为企业发展服务。”“产品供需信息服务平台”是协会今年的大动作。“企业员工多,互相之间的市场很大。有想去其他单位展销的,也有需要其他单位产品的,协会可以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
这个点子先在私下交流。盛宇家纺党务工作者刘超英告诉吴红,董事长得知协会有这样的意向,很赞成。吴红信心更足了。她第一时间联络了康奈等几家大企业,把盛宇的产品送到这些企业展销,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接着,她又把奥康的鞋展销到了正泰,把康宁医院的心理援助服务搬到了新雅集团……
初作尝试后,协会的网站上设立了专门页面,把会员们的供需信息列了出来。这些日子,网页的信息每日都在更新,协会的办公电话也总是响不停。
“少开会,多搞活动,多搭平台。像泉水一样,活起来就好。”这是吴红总结的当家经验。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