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今年5月份,传化集团党委书记陈捷来到编辑部,彼时,这位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刚刚被选为新成立的杭州市两新党务工作者协会会长。
茶叙间,他不经意说出协会将搞一个针对两新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调研。
说实话,当时我礼节性地表示赞同,并没往心里放。
上月底的某一天,当大家都摩拳擦掌规划“十一”长假时,陈捷又来到了编辑部,淡定而又几分得意地说,他们的调研基本结束。他边说边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编辑部的“小伙伴们”听呆了。
应该说,这是一份极具价值的调研。它设计周密,统计严谨,反映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典型性。
党组织书记是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带头人。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非公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有16万人,兼职(包括党建指导员)66万人。
现在各地都有一批优秀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打工书记”多、“新手书记”多、“流动书记”多等突出问题。
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讲到“两支队伍”建设时提出,“要选优配强、真情关爱,让他们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干好有发展。”
“上头火热、下头温凉”,“外头名声响亮、里头鲜有人知”……
一位从事党务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非公企业当书记有很多“难言之隐”。
调研中书记们也反映,盼望组织理解关心、帮助指导,也盼望企业主重视、支持、保障,更希望能得到员工的理解配合。
书记之惑,其实折射出的是非公企业党建的现实之惑。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党员和职工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越来越强,尤其是80后、90后员工和新生代出资人的增多,非公企业党建“实质性作用发挥”的难度越来越大。
想起曾与重庆一位组织部长的一席谈。
他直言,破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才能真正从根本上破题。
比如,就书记们反映最多的党务保障来说,党组织的运行成本既不能依赖于企业主的“恩赐”,也不能寄希望于党组织自身的“造血”,而应当由上级党组织来承担。
再比如,党组织活动主题要从政治化向社会化转变。要提倡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员工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引导党员参与到党内活动中来。
还有,要改变过去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管效果的传统思维模式,树立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思想,通过科学合理配置,使党建资源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等等。
愿书记们的心声更多地被倾听、被关注。
更愿书记之惑,能成为破解现实之惑的钥匙。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