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窗口,非公经济起步早、发展好,台资、外资企业高度集聚,共有非公企业1.9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下企业1.7万多家,台资、外资企业4000多家。近些年来,厦门市委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着眼于夯实党在非公企业的执政基础,坚持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新的重要领域,下大力气抓好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加强党建工作骨干队伍等各项工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推动厦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梯次培育,持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主动适应非公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把建立党的组织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按照“涵养水源、培育孵化、发展群落”的生态管理思路,扎实有序推进“两个覆盖”工作。一是壮大党员队伍,“涵养水源”创造组建条件。注重工会、共青团组织先行,在非公企业建立各类群团组织1.5万多个,开展推优入党工作。注重向非公企业推荐党员职工,近年来,市、区两级人才服务中心共举办11场党员人才专场招聘会,向700多家非公企业输送党员职工900多人。注重将发展党员政策向非公企业适当倾斜,加大在生产经营骨干中发展党员力度,近两年来吸收1500名职工加入党组织。二是推动联合组建,“培育孵化”逐步扩大覆盖。在抓紧抓好具备条件非公企业单独组建党组织的同时,通过“1+N”联合组建形式,以强带弱,成立区域型、行业型、乡情型联合党组织,覆盖仅有个别党员的非公企业近万家,并发挥联合党组织“孵化器”作用,逐步培育催生独立党组织。目前,从各类联合党组织中已培育出独立党组织500多个。三是抓好集中组建,“发展群落”加快扩大覆盖。从2007年开始,先后开展4次全市集中攻坚行动,采取领导干部挂钩帮助、分解任务、督促检查、定期通报等措施,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抓组建,党组织覆盖率明显提升。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共组建独立和各类联合党组织3584个,覆盖非公企业13563家,党组织覆盖率达70.6%,其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97.8%。
坚持选优配强,打造非公企业党务工作骨干队伍。通过多样化选配、专业化培训、制度化激励,建设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的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为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拓宽党组织书记来源,通过内部民主选举、上级协商委派、公开招聘等方式,为所有非公企业党组织选配了负责人。建立分级分类培训制度,市、区、镇三级普遍开展示范培训、集中轮训和任职培训,近3年共培训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近万人次。二是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兼职组织员信息库,推行一年一聘和分级管理培训制度,先后选派800多名优秀党员包片指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试行机关干部到非公企业挂职制度,今年选派20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干部,到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进行为期1年的“驻街(镇、园区)包企”挂职锻炼,在党务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帮带下,联系指导50家重点非公企业加强党建工作。
坚持服务导向,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双强六好”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建设非公企业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主动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一是创新活动载体,服务企业发展。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深入开展亮身份亮承诺、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金点子”征集等活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二是注重人文关怀,服务党员群众。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普遍建立关心联系服务职工群众制度,上百家非公企业党组织设立爱心资金、帮扶基金,累计帮扶2000多名困难党员和职工500多万元。三是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公益事业。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等社会公益事业。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非公企业党员和职工踊跃参与交通督导、清洁家园等志愿活动,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
坚持加大投入,强化党组织活动阵地和工作经费保障。加大投入力度,精心打造高标准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和综合性网络平台,建立工作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创造必要条件。一是统一标准要求,建设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在非公企业集聚的地区,按照有会议室、工作室、展示室、电脑室、阅览室、谈心室、健身室以及统一命名和标识的“七室两统一”标准,打造10个集联络联谊、办事服务、学习教育、展示交流、健康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大型开放式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非公企业党群组织和党员、职工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设立“红色驿站”,拓展网络阵地。依托厦门中小企业在线网站建设非公企业党建网“红色驿站”,开辟党务指南、新闻速递、视频访谈、红色先锋等十余个栏目,开展在线咨询和电话咨询,开通网站手机终端,搭建政策宣传、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党员教育、企业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为广大非公企业和党员、职工提供贴心服务。网站开通一年多来点击量超过20万次,接受咨询1000多人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贷款申请等难题200多个。三是拓宽来源渠道,强化经费保障。建立以各级财政拨付为主,税前列支、党费拨返、党费补助等为辅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市、区、镇三级财政预算,按照每名党员每年50~100元标准拨付,并给新成立的党组织1000~3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分别给党组织书记、兼职组织员和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每人每月200~1800元的工作津贴。今年已投入财政资金1500多万元、党费补助600多万元,近5年累计拨返非公企业党员交纳的党费1325万元。
坚持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三级贯通的工作机构、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以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非公企业党(工)委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健全组织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在市、区、乡镇(街道)分别设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市委非公企业工委书记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工委办公室增加4个编制。象屿保税区、火炬高新区、市工商局分别增加一个副处级领导职数,专门负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全市37个工商所的党组织书记兼任所在乡镇(街道)非公企业党(工)委副书记,在个体私营协会建立党组织,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力量。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市委非公企业工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市委组织部、市工商局、市科技局等20个成员单位定期沟通情况、研究工作,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市委组织部会同工商、科技、经济发展等部门,将党建工作情况作为非公企业申请认定知名企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评定重点工业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市委台办、投资促进局、工商联等单位设立“党企沙龙”,定期与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联谊,引导出资人支持党建工作。三是强化工作责任,全面推动落实。实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办法,对年度工作任务按项目进行分解,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建立督查反馈机制,推动各级抓好落实。把集中组建攻关、活动阵地建设等重点任务,作为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一把手”工程,要求限期办结,实行量化考评。
(原文有删节,标题为本刊所改)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