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正文

找到自身改革的“钥匙”

2014年05月04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干部中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只要把经济问题搞上去,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个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党,必须把经济搞上去;但经济搞上去之后就确保无虞、地位巩固了?没那事。因为党的问题成了一个单独的问题。从这一角度讲,对政党如何进行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现代意义的政党是西方的产物,对中国人来说政党是舶来品。西方政党产生于间接选举的民主政治,但中国共产党不是,其产生的环境是封建专制制度。

  马克思主义者有创造性,他们看到政党这样一种组织,就产生了联想:政党可以用来组织民众,那为何不先建立政党,把民众组织起来,推翻专制制度,回过头再建设民主政治?经过在实践中检验,苏联成功了,我们也成功了。

  但是,逻辑颠倒了,不是先有民主政治而后有政党,而是先有政党。政党也不是把民众连接到公共权力,而是要和当时的所谓公共权力也就是统治阶级进行斗争,要推翻它。因此,这种政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党,而是领导人民暴力夺取政权的革命党。但是,一旦取得政权,权力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成为政权的主人,政党就又要回到怎么让人民当家做主的位置上。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就在于它有一个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所有的优点和缺陷都由此而产生。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之所在。

  革命自有一套理念,还由此建立一套机制,存在特殊的运作方法。1949年执政后不仅不可能将一整套搞革命的东西扔掉重新来,而且往往产生一种惯性。我们直到2002年才对这一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讲到,党的历史定位发生深刻变化。概括起来有两大转变: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与此相应,从领导计划经济的党向领导市场经济的党转变。这两个转变是把握中国共产党基本特点的“钥匙”。

  从领导计划经济的党向领导市场经济的党转变,同样重要,某种意义上绝不亚于前一种转变。

  政党是连接民众和公共权力的桥梁,居于中间,不是说一建立就自然居于中间,在实践中是一种力的平衡。一方面,公共权力对政党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公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作为集合的权力,任何组织、个人都想获得,从而放大自己的能量。但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民众,要掌握公共权力,必须获得民众的足够支持,必须体现民众的愿望和诉求,民众的利益进而构成对政党的强大约束。一边是约束力,一边是吸引力,当两种力大体均衡时,政党才居于中间。

  计划经济的特性恰恰是它事实上否认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由国家来把民众吃喝拉撒睡的需求统起来。没有民众诉求,自然没有对政党的约束力,而公权力对政党的吸引力依然如故。在这种情况下,政党就会被公共权力“吞噬”,变成公共权力的一部分,就会变得国家化、行政化、官僚化。

  只要把满足人们的正当利益追求作为前提,就必然走向市场经济,因为利益通过交换来实现。人们有了利益诉求,不单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公民社会。有了公民社会就有了民众诉求,民众诉求越来越大,对政党产生强大约束力,政党开始从公共权力的一部分回归到民众和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这一过程就叫做从领导计划经济的党向领导市场经济的党的转变。

  如果看到这种趋势,主动适应,回到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政党就可以在变化之中依然控制着大局。反过来,如果看不到趋势,那么,当公民社会力量逐渐增强时,政党很可能会被抛弃。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王长江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编辑: 章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