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他故事 正文

荆文斌:大桥下的二胡老师

2014年05月14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4月13日,星期天。荆文斌带着他一个教了5年的孩子,出现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2014年招生考试考点。这是他教的第六个希望踏上艺术之路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

  不是科班出身、一把拉了十几年的二胡、没有安居之所和教学场地、甚至不收学费……

  然而,荆文斌8年教了近百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学音乐,并已有6人考上了相关专业的艺术院校。

  让他们更加自信

  “这个孩子上6年级,跟着我学5年二胡了,现在专业二胡8级,希望这次能考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在考试开始之前几天,荆文斌不停地给孩子鼓气,他自己也有这个信心,因为他觉得,只要用心、努力,总会有回报。

  春节之前,为了让孩子锻炼大舞台表演的经验,荆文斌四处找人。“以前因为‘扰民’挨打我都没主动找记者,这次不一样,孩子总是闷头练习,不上大舞台,一是没舞台经验,另外太枯燥了,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也会受打击。”

  最终,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荆文斌带12个没有漂亮演出服、带着一丝青涩的孩子登上了杭州剧院大舞台。

  他们演奏的是《欢庆锣鼓》,笛子与二胡合奏。奏乐响起,荆文斌舞动双手,指挥节拍。杭州剧院内1600多个座位瞬间安静下来,而节目结束后掌声如潮,一波接一波。

  荆文斌是辽宁营口市人,1964年初中毕业后去当兵。1970年,荆文斌转业到营口造纸厂当钳工。2003年,就在荆文斌马上要退休时,造纸厂倒闭了。

  荆文斌说,当了30多年工人,他几乎没积蓄,丢了饭碗就要饿肚子,必须尽快“自谋职业”。这时,一个远房亲戚让他来海宁摆地摊。但不出两年,海宁因为城市规划禁止摆摊。

  2005年正赶上城市大开发,海宁到处都是工地、工人。荆文斌和老伴在硖西社区附近的工地旁搭了个帐篷,开了一家小饭馆。开小饭馆期间,他也手不离笛子、二胡,时不时来上一段。

  好景不长,工地陆续竣工,荆文斌和老伴又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一闲下来,荆文斌有了大把时间拉二胡、吹笛子。2005年底,附近一个邻居听到后,就让荆文斌给她女儿当音乐老师。荆文斌说:“孩子跟我学了一天,第二天又带来一个同学。”他的第三个学生,是附近修车师傅的女儿。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孩子跟着荆文斌学音乐了,他的第一批学生有13个,全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孩子们一到周末和寒暑假就来跟我学,能做我喜欢的事就很高兴了,从没想过收钱的事。”荆文斌说,但现实总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

  被误解的滋味

  没有固定场所,荆文斌就带着孩子们在小区空地上练。“孩子们刚开始学,南腔北调啥都有,‘扰民’啊,到处被人赶。”公园里、小河边、大桥下,换了20多个地方。下雨天他就把开大排档时的尼龙布拿出来,四个角绑在四棵树上,中间支个木棍就是临时教室。

  有一年冬天,有个小区居民直接往正在练习的荆文斌和孩子身上泼了一盆冷水,孩子的衣服都结冰了。有个学生家长说,实在没地方去,干脆你们去蒙努大桥下面,那里没人管。

  不料,最激烈的冲突就是在大桥下面发生的。“起初是附近小区里的人,还是说我们扰民,但我觉得这是公共场合就没走,他们就拿西瓜皮扔我们。”

  这时,海宁市有关部门通知荆文斌,没教师资格证非法办学。他说:“我一不挂牌、二没招生,还不收钱,都是家长主动送来的,怎么算违法办学呢?”

  事情过去后,有关部门还帮荆文斌联系了一所私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结果被嫌弃太闹腾,荆文斌又和学生们回到了大桥下。

  被人赶、被人骂的滋味不好受,荆文斌也挺过来了,没想到2009年他决意离开海宁,竟然是因为学生家长。

  2007年,荆文斌的大排档彻底关了门,就靠妻子给袜子剪线头、贴商标过日子。一双两分钱,一个月能挣千把块钱。“她早上8点起来拿起剪刀就干活,一直剪到晚上11点,最后一年下来她小腿浮肿,下床都困难。”

  看见老两口忙不过来,中午吃饭前后休息时,孩子们也都上阵帮忙。家长一知道这事就误会了。他们以为荆文斌中午不让孩子回家,是为了帮忙给他粘商标。

  “家长们一到中午就接孩子回家。”起初,荆文斌也没在意。后来有几个孩子说漏了:“不跟你粘商标了,我爸妈说我们家还有活呢。”

  说到这,荆文斌情绪有点失控,两个眼眶通红,眼泪在里面打转转儿。

  “他们就没想到,我一天天教孩子可从没收过一分钱,这么难我还坚持不走,除了我自己喜欢音乐,还不是为了教孩子?”

  知道“真相”后,老伴哭着问荆文斌:“你说你在这到底为了啥啊?你为孩子,可家长理解你吗?咱走回家吧……”

  荆文斌想了想,一狠心带着老伴就回了辽宁老家,那天是2009年4月10日。

  雨过天晴

  第二年春天,家长又给荆文斌打电话,让他回海宁带孩子,他们想考杭州的一家职业艺术学院。

  “当时气儿早消了,而且这事跟孩子没关系,毕竟他们是天真单纯的。”没听老伴的劝,荆文斌又回来了。

  这回家长也想通了,既能学东西,还给看孩子,荆爷爷不容易啊。“他们就根据自己的心意,每个月有的给100元、有的给200元,还有几个日子实在紧巴了,就好几个月给一回,只要够我过日子就行了。”荆文斌说。

  生活问题解决了,但还是找不到固定的场地。2012年春天,浙江《经视新闻》的两个记者找到了荆文斌。“不信海宁这么大,就找不到个孩子学音乐落脚的地方。文化宫、社区、村委会找了个遍。”

  最后,海宁卡森集团一个陈姓副总终于松了口,“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教室,原来是他们的仓库,给腾出来两间,一直用到现在,水电都不收费。”

  2011年,上海一个制笛子的名家周林生看到荆文斌的故事,委托一个弟子把一套自己亲手制作的笛子辗转交给了荆文斌。“他的弟子又送了我一套,我现在笛子是不缺了,就是不舍得用。”荆文斌哈哈地笑着说。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刘彦朋 编辑: 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