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会同样遵守适者生存法则,网络党建要顺势而为,利用现有系统平台,寄生于主流平台,慎重考虑重新开发。
我们的建议
1.开拓网络党建空间,提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实效
目前,非公企业党建在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领域和两新组织几乎实现了全覆盖。以瓯海区为例,截至2012年10月,全区3520家非公企业和298家社会组织已实现党的组织覆盖率92.3%,实现党的工作覆盖率100%。从“党员群众活动到哪,我们的组织工作就要延伸到哪”的群众路线要求来看,传统意义的非公企业党建已无法满足部分党员网民过虚拟党组织生活的需求。从基层党组织和工作覆盖效果的提升空间来看,党的组织覆盖在现实社会已接近饱和状态。人的频繁流动,企业、社会组织的快速变化,使得传统意义的党建触角无法达到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虚拟社会刚好为这种“空缺”提供了新空间和好途径。虽然各地都已开展探索网络党建新模式,把支部建到网上,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成效上都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第一,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把“支部建在网上”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实行网络党支部挂靠实体党支部的方式,再逐步剥离网络党支部,把网络党支部列入正式的基层党组织序列,从实体党支部中独立出来,使之具备党支部的全部功能,更好地在网络虚拟社会开展工作。第二,网络应用平台的选择。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社会,各种系统平台平等参与竞争。现在很多地方开展党建工作信息化热衷于开发新平台、新系统,不仅重复建设浪费严重,而且最终都无法推广应用。其实从推广成本和推广成效两方面去分析,现有的系统平台如QQ、微信、新浪微博及知名网络BBS等等,它们的应用广、功能全而且免费提供服务、后续功能不断开发,已经被广大网民所接受。网络虚拟社会同样遵守适者生存法则,网络党建要顺势而为,利用现有系统平台,寄生于主流平台,慎重考虑重新开发。第三,网上党组织生活的常态化、多样化。设立网上党支部是为了让党员网民在网络虚拟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党员之家,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阻碍,在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过双重组织生活,使广大党员和网民在网络虚拟社会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络。因此,网上党组织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网上党支部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在网上党组织生活的时间、形式、方法等各个方面下功夫,既有常态化的网上党组织生活的制度,又有吸引人的主题和内容,还有广大党员网民乐于接受的形式。
2.改进党员教育模式,实现“一网直达、全网整合”
目前,各地党员教育信息化正在加速推进,党员远程教育网点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建成了一个个大型的远教广场。但是这种远教体系还只是纯粹的信息化通道的运用,而且是单向的填鸭灌输模式,明显已经不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予以整合作为党员网络教育的一个终端。对于党员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要建立“图书馆式资源整合”的党员网络教育平台,温州市开设干部教育“网络学堂”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除此之外,开展党员网络教育,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一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党员户互联网接入工程,确保党员家庭实现互联网接入全覆盖。要打通党员教育的“最后一米”障碍,充分利用现有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让党员不受时间、空间和个体差异的限制,时时处处都能接受党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网用网能力,使广大党员在思想行动上迅速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落后地区还要动员年轻党员与年长党员开展结对,新老携手一同上网。二要解决党员教育的双向交互问题。在开展党员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党员与党员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三要解决党员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合成技术和信息网络模拟技术,通过文字、声音、画面、人物的编辑,以声、光、色、画等现代化手段制作教育教学课件,提高党建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占领网络虚拟社会的思想制高点,构筑党员发展新格局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时刻提出“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一语道出了党建任务的繁重和紧迫。一要建设“网上红色阵地”。面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对党的工作影响力和作用力,积极利用网络提高党的威望,传播党的思想,强化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之基。要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门户网站,增强网络传播能力,牢牢掌握网上信息传播主导权。在各类新媒介不断引领潮流的形势下,还要开发针对Windows、Apple、Android等各种系统平台的电子阅览终端程序。二要促进共产主义信仰的传播。思想是指引人前进的明灯。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思潮涌动的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今天社会动员的沃土。我们要在这块沃土中,种下共产党人的思想种子,让这颗种子在上面生根、开花、结果。要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主流,加强网络红色文化的创作和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体现时代特征、健康高尚、本土特色、大众潮流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三要实现在网络上发展党员、发展网络党员。得人心者得天下,网络虚拟社会也不例外。青年是网民的主体,40岁以下的网民占84.7%。互联网已经成为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制高点。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