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正文

胡小燕:第一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

2014年06月24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风雨代表路

  第一次走上人民大会堂台阶,胡小燕回忆:“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那是2008年3月。法新社报道:“她可能不太像一名政界人士,但她当选人大代表,是现代中国政治中一个具有历史性和象征意义的里程碑。”

  里程碑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改革时代的风向。

  2009年底,中国工人作为全球风云人物,集体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原因是: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胡小燕是他们当中一员,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日起,就不遗余力地充当这个庞大群体的传声筒和扩音器。

  5年代表路,她历经风雨。特别是当选不久便公布手机和QQ号,结果被当成24小时热线电话,没多久手机不堪重负关机,之后QQ号被盗,批评和谩骂铺天盖地而来。她哭了又哭。

  好在她有一股虎气,有从小被艰难生活锤炼出的坚强。

  擦掉眼泪,胡小燕努力换位思考,学会自我反省。这5年,她“白天上班,晚上当代表”,手机重新开机,QQ号也找了回来。她没有怨恨一些农民工兄弟姐妹的误解,反而说:“帮不到他们,我感到愧疚。”

  5年间,她共提交20项建议,从欠薪入罪到留守儿童教育,从医保转移到住房福利,从技能培训到工伤赔付,从子女就近入学到拓展农民工参政议政渠道,件件是农民工关心的问题。

  “改革,有人去呼吁,与没人去呼吁,这是不一样的。”她说。

  今天,农民工已超过2.3亿,倾听他们的改革呼声,拆除他们融入城市的“门槛”,是当下中国的紧迫课题。

  回头看,她说:“我很欣慰。我的20项建议,件件基本上都在落实。”

  2012年3月,胡小燕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最后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她走下人民大会堂台阶,没有放慢脚步。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上,没有胡小燕的名字,但农民工代表的数量,从3人增加到30多人。

  农民工的梦

  月初见到胡小燕,高跟鞋,短发,浅白西装黑短裙,标准白领装束。

  那双大眼睛坦率看着你,也大方任你看,有问必答,不拘谨也不犹疑,诚恳的笑容瞬间拉近距离。

  “她还是那个小燕,从来没觉得她有什么改变。”佛山市三水区总工会组宣部部长董燕萍说。

  2010年起,她和《南方工报》合作设立为农民工维权的“海燕信箱”。

  2011年起,她在热心人士帮助下连续3年开办“小燕暑期乐园”,免费托管到三水探望打工父母的留守儿童。

  现在的她,是三水区总工会副主席,负责困难琐细的外来工维权。

  “在外来工心目中,她始终是自己人。她每天都很耐心、很细心地解答外来工的问题。”董燕萍感慨。

  “我就是个典型的农民工。”在胡小燕内心深处,这个认知根深蒂固。

  “农民工遇到的问题,我都遇到过。”看似平淡的言语,隐藏着深沉的痛。

  离乡15年,从饮食到朋友圈,胡小燕已融入三水。但她至今没能全家团聚,没能把经常发病的小女儿接到身边。

  “农民工的梦想很简单:团团圆圆,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她说。

  如何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教育和社保体系,让他们安下家?

  如何让农民工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的丰厚成果?

  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攻坚的重要任务。即将全面深化的改革,能给胡小燕和她的工友们带来改变命运的新契机。

  飞离广州,夜幕已垂,舷窗凭眺,万家灯火。

  但愿不久的将来,他们劳累一天后,自家团圆的灯光真正汇入不夜的城市。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徐剑梅 王攀 编辑: 章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