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纵观SEE的公益环保历程,虽有过迷茫,也有过曲折,但6年来的点滴成绩,却充分证明了其努力兑现承诺的诚意与执着
SEE给了我们什么?
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工作站采访的当天,正值一个大风天,狂风夹卷着细细的沙尘扑面而来,一时间,让人无法呼吸,也不敢睁眼……“环境恶化”,似乎最爱以这种硬生生的方式,不时向人提醒着它的存在。
30年前,“环保”、“绿色”在中国还只是很陌生的词汇。而最近十年,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国家,早已成为许多政治家、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的共识。人们都希望能实际参与到这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关键的转型中去,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一种意识的觉醒,更代表着一种责任的担当。
6年前,当SEE的一群企业家们激情澎湃地集合在月亮湖边时,心中必定也怀揣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绿色梦想”。而在当时的中国,环保NGO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许多理论有待探讨,许多模式有待探寻,但总要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去探路。
纵观SEE的公益环保历程,虽有过迷茫,也有过曲折,但6年来的点滴成绩,却充分证明了其努力兑现承诺的诚意与执着;总结SEE几年来的环保实践,恐怕即使最严苛的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它为我国本土环保NGO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宝贵启示与案例,无论是在项目选择与制度建设方面,还是在操作流程和考核机制方面,都足可供政府部门、行业后来者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分析和借鉴。
或许,关于SEE的争议与讨论永远没有止息的一天。而作为与SEE有过一次“亲密接触”的旁观者,有两个问题也一直在脑海中盘旋:
第一,究竟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品评SEE的价值和成绩?正因为SEE是由一群重量级的企业家组成,所以,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SEE交出的公益环保“答卷”应该是成绩“惊人”的,甚至有人进一步总结,“SEE几年来在阿拉善的环保实践是彻底失败的”。这种说法显然既荒谬也不客观。阿拉善的恶劣环境是多年来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只有采用多种科学的治理方法,并辅以持久的努力,才能将之彻底改变。但这个漫长过程又岂是一日之功?那些幻想在一夜之间就让“荒漠披绿衣”的人,要么太“愚蠢”,要么太“邪恶”。
此外,SEE始终致力于寻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因此,其所选取的项目点都看似渺小但实际却意义深远。比如引导农牧民减少每亩草场放牧的羊只,以防止土地荒漠化蔓延;再如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以拯救几近枯竭的地下水资源。正是这些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行动”,却切切实实地改变了当地很多落后的生产生存方式,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几个村庄的面貌与未来。心怀宏伟梦想却甘心从小处做起,不图一时显赫功绩只关注地区长远发展,谁能说这不是作为一个环保NGO最为珍贵的态度和品质呢?
第二,对于一个环保NGO的发展来说,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专业、专业、再专业!如果没有一批专业的环保专家和一个专业的环保NGO团队的孜孜以求,SEE恐怕仍在为找不到合适而有价值的项目方向而挠头,或正陷入NGO组织管理的泥淖里苦苦挣扎。反观眼下许多其他本土环保NGO的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在成员结构和管理机制上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手法所致。
王石曾被一位SEE生态奖得主的话触动:“专职从事环境NGO,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和人才不断进入,环保NGO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才会越来越大。令人欣喜的是,许多专业人才如今已开始向这块“曾经的蛮荒之地”聚拢,尤其是体制内人才。典型案例有: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位政策室主任,曾经担任阿拉善协会的秘书长,现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席;环境促进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现服务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而今天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项目执行总监,几年前曾是林业科学院的研究员……
结束对SEE的采访,重新置身于漫天的尘土,心情却已宁静了许多。也许依旧有来自阿拉善的沙尘在拍打着面颊,却已找到了足够的理由去相信:因为有着一个坚定执着充满勇气的团队的不懈努力,未来的天空应该会明媚许多。
如果今后有人问,怎么看待这些擅长创造财富的人究竟能给我们的公益环保事业带来多大价值,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可估量!
· |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企业家的环保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