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基层书记 > 书记档案 正文

农民工“书记”的幸福追求

2011年10月25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作为支部书记,邱兴堂认为,必须出面帮老乡谋得更好的生存环境。鲁力摄

  邱兴堂,大巴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工,曾和1万多四川达州老乡一样,以水泥工的身份开始追寻“深圳梦”。罗湖区2007年开始在同乡村设置流动党支部,他成为黄贝岭辖区四川达州流动党支部书记。

  凭着与老乡天然的地缘情感,加上对工作的投入,邱兴堂在深圳收获了稳定的生活,也赢得了周边人的认可。邱兴堂的幸福体验,得益于深圳对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的创新,而现在,他仍在思考,如何通过流动党支部让更多老乡融入深圳,过上幸福的生活。

  农民工当上大运火炬手

  扎根深圳,这是来自四川达州的外来务工人员邱兴堂当初南下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而现在,这个目标似乎已经实现,邱兴堂不仅当选四川省劳动模范,还入选深圳党代表。今年大运开幕前,邱兴堂以农民工代表的身份,成为罗湖区选送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运火炬手之一。尽管仍然顶着“非深户籍”的帽子,但邱兴堂认为,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来看,他已经在深圳过上了幸福生活。

  2000年,在老乡的介绍下,邱兴堂怀揣600元钱,从老家四川达州碑庙镇来到深圳淘金。位于罗湖区的黄贝岭村和罗芳村,是四川达州老乡的聚居区,也是邱兴堂的落脚地。和所有老乡有着同样的经历,水泥工成为邱兴堂的第一份工作,然而,在尝试日复一日砌砖打墙的重体力劳动之后,一直在老家当医生的邱兴堂,感觉有些吃不消。此后,邱兴堂利用自身的医学知识,在罗芳村租了间房开起了小诊所。尽管生活并不算富裕,但在这间不大的诊所内,邱兴堂认识了许多老乡,并渐渐适应了深圳城中村的生活。

  深圳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像邱兴堂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2007年,仅罗湖区就有外来人口超过85万,其中有20万外来劳务工由于地缘、亲缘和业缘关系,聚居各个城中村而形成“同乡村”,邱兴堂所在的罗芳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为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外来劳务工,罗湖区委组织部尝试在同乡村建立“流动党支部”,发挥劳务工党员的先进性参与同乡村管理。事实上,这个社会管理的创新举措也成为邱兴堂生活的转折。

  “听说黄贝岭街道要成立流动党支部,我第一时间就表达了参与的意向”,邱兴堂回忆说,他曾想过各种办法,希望能与深圳“发生点关系”,但各种努力却总难如愿。为了能当上“书记”,他大胆地毛遂自荐,并以自身的诚意说服了街道办的领导,最终获得信任。邱兴堂说,直到从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手中接过党旗,他才第一次感觉到,融入深圳的机会来了。

  流动支部给老乡家的温暖

  “对方愿意赔偿,我们也要大度一点,又没有生死仇恨,何必闹僵了,对双方都不好”,9月的一个下午,记者采访过程中,邱兴堂的手机响个不停,他正忙着调解一宗因劳资问题产生的纠纷,同时还要安抚一位意外受伤老乡的情绪。邱兴堂说,为老乡维权、为政府维稳,是他当书记4年多时间里最主要的工作。

  为了扩大流动党支部在老乡中间的影响力,邱兴堂曾自费印刷了数千张卡片,见到有需要帮忙的老乡就派发一张。此外,他还找来一家网吧的网管,学会了上网和打字,“我是个农民出身,如果能掌握更多信息,给老乡一些更实惠的帮助,他们会更认可这个组织”。

  “老乡在外打工,生活艰难而枯燥,流动党支部哪怕给一点点温暖,老乡就会很感动”,邱兴堂说,作为支部书记,他就必须出面帮老乡谋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尽管有些要求让街道办“感到为难”。

  在邱兴堂的提议和推动下,一些老乡生病了,流动党支部的党员们会拎着水果去看望;有老乡遇到劳资纠纷了,流动党支部会出面帮忙协调。最近,黄贝岭村正在实施旧改,而邱兴堂的工作,既要帮老乡平稳过渡,争取合理的搬迁补偿,也要给政府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因为多次成功的调解,流动党支部在老乡中的知名度渐渐提升,邱兴堂也获得了更多信任。尽管书记的身份没有给邱兴堂带来多少实惠,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工作,除了带来经济收益,也要能实现自我价值。

  邱兴堂因为出色的工作,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当选深圳党代表。“作为一个外来人口,我对帮助过我的人,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邱兴堂说。

 [1] [2] 下一页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杨磊 编辑: 余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