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了自己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曲折及经验教训,也总结了苏东的教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抛弃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理解、误解、曲解,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进行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我们挣脱了“左”的思想束缚,大胆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大激发了人们创造自己新生活的内在动力,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资本逐利的本性,不加以规范、引导和限制,使之无限膨胀,它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危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看不见得手”与“看得见的手”互相配合,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同时也辅之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并寻求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防止资本无限膨胀可能带来的弊端,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们有一支国有经济的主力军,并培育了一支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力军。2011年我国非公企业已逾9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 %,非公企业提供了全国60%的GDP、50%的税收、80%的城镇就业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非公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增加税收、吸纳劳动就业、扩大消费市场、改善人民生活、配套服务大型骨干企业等方面作出了并将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历尽艰辛,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包括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但是,有些人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太深,至今,仍然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仍然热中于“姓社姓资“的纠缠,要求取消非公企业,实行单一的国有经济。包括一些政府官员,也对非公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或模糊认识,把国有企业与非公企业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把发展非公企业看成一时的权宜之计,对其抱着可有可无、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造成非公企业在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受到法律保护等方面遭遇某些实际上的不平等待遇。在国家扶持非公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常出现“玻璃门”、“天花板”等现象。要真正解决国家发展非公企业的政策看得见摸不着、举措有规定不落实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讲清我国非公企业的性质、定位、作用、发展前景、需解决的问题及与国企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继续肃清“左”的影响,排除“左”右干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认识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推动非公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贯彻十八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不能只靠非公企业党组织或负责非公企业党建的部门做,也不能仅靠组织部门、工商联去做,而要举全党之力,使相关领导部门、党务部门、理论界和党建工作者共同来做,使这些理论为全社会了解才能取得成效。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中国共产党领导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在新型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迅跑。全球200多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一亿人的有11个国家,其中只有美国和日本实现了现代化。欧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较多,但没有一个国家人口过亿。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也就是1400万左右,我国的人口相当于100个欧洲中等人口国家之合。整个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十三亿中国人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过还需有一个年均增长在7%以上的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快速发展,也就是实现我国第四个10年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