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正文

留待成长的空间

2014年05月29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衍生价值

  到重庆大渡口区调研、取经的队伍一直不断。

  2007年投入使用的大渡口区12371党建信息平台,是全国第一波党建信息化浪潮的标志。

  2007年至2010年的4年间,大渡口区一直与重庆大学进行合作,此后,则由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为前者提供技术支撑至今。

  12371党建信息平台首页左下角,登着一则重科院并不显山露水的“广告”——“云服务,快速为您建立网络党组织”。

  这是收费项目。

  任何一个浏览至此的单位都可联系重科院,根据需求订购项目。

  “我们并不从中获利,但被售出的内容需要把关。”李波介绍,“比如最新开发的功能一般短时间内都不会对外提供,要保证我们的优先使用权。”

  台州极速网络软件有限公司、和为桐乡“党建红云”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浙江创智科技有限公司,都将为当地政府研发的党建信息管理平台项目纳入了经典案例中。

  尽管包括中国移动、中软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大型国企都期冀着在这块潜力十足的新兴市场中占得更多份额,但不少地方似乎都更愿意把橄榄枝抛给当地信息技术公司。

  “一旦平台启动就不会轻易停止,后期的更新和维护由熟悉的团队来做更节约成本。”台州市委组织部两新处处长陈建波表示。

  无论如何,商机已经借由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党建领域,产生经济价值。

  角色之惑

  互联网浪潮席卷之下,很多地方已经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伴随着方便快捷的数据运用、组织构架的立体直观呈现和不断增强的精细化管理,难点也随之而生。

  “开发一套管理系统动辄上百万,投入更是长期的、不间断的。”陈建波表示,“数据库”确实很“烧钱”,“随着党员、党组织的不断扩充,系统容量和功能也要相应拓展,人员管理培训的任务也在加重。”陈建波认为,无论哪种类型的党建信息管理平台,因其自身性质约束,受众面小、互动性弱,很难凭借地方力量大范围推广使用,“对农村党组织来说,更需要一个过程。”

  他的期盼是,能不能由更高一级的部门来统筹一个大平台,“建立一个真正的大数据库,无论党员流动到哪里都随时进入管理系统,党组织也省时省力。”

  对工作在中关村的北京海淀园工委办公室宣传组组长宾智慧来说,技术开发和运用并不算难事,如何让高新企业和精英党员们热情起来才是困扰。

  “我们新开通的‘党员学习e平台’一方面体现出了学习的专业性,也因此产生了单调性,运行效果打了折扣,资源也有些浪费。”宾智慧坦言,内容设计的缺憾,减弱了平台吸引力。

  尽管研发之初就选择了多终端一并推出,“但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性并不太高”。

  一位来自重庆非公企业的党员透露,平时除了交党费、接收短信、偶尔上网站看看和自身相关的政策发布,“几乎从不在论坛发言交流。”

  差强人意的互动,是多地共同的烦恼。

  “除去接热线电话、组织走访,运用互联网手段和企业之间的直接交流确实还不多。”吴扬帆表示,“云端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才能早日完全摆脱“隔空对话”的局面。

  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胡承槐教授认为:“信息化平台参与度的高低,与平台内容与话题的设定关系密切,比如企业党员,一条如何维护工人权利的消息远比大而笼统的政策更受他们关注。”

  “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在走向法制化,基层党组织团结党员的抓手其实越来越少,通过党组织能解决的问题,在完善的体制下完全能由其他途径得出结果,普通党员对党组织的热情也就相应减弱,这不是搭建现代化平台可以避免的。”胡承槐认为,尽管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组织各司其职,但在党员流动性不断增大的今天,建起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仍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党组织能随时掌握党员到底在哪里、在做什么,一旦党员遇到问题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本刊见习记者 姚珏 编辑: 章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