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都大地上,红色力量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近年来,宿州市聚焦“红链赋能、助企兴‘宿’”核心目标,以组织强基、机制创新、先锋引领为路径,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让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红色服务随产业延伸精准落地,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宿州注入强劲红色动力。
组织筑基:把“堡垒”建在产业链最活跃处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这是宿州产业链党建的鲜明导向。宿州市构建起“市委‘两新’工委—县区委‘两新’工委—园区党工委—企业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围绕机械制造、轴承、绿色家居等13条重点产业链,同步推进项目落地与党组织组建,让组织根系深扎产业土壤。
灵璧县创新构建“1+11+45”红色矩阵,以1个产业链党委为核心,串联11个企业支部、45家链上企业。在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综合体里,“车间微党课”“技术主题党日”定期开讲,党员在生产线亮身份、比贡献。这种组织模式推动当地轴承产业从“零起步”到2024年产值突破40亿元,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轴承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全市7个省级开发区均建成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红色议事会、人才沙龙等活动激活阵地效能。萧县功能性新材料、市经开区医用酒精、市宿马园区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均依托党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开展“揭榜挂帅”“金点子助企”等技术攻关项目20余个。
机制破题:让服务跟着产业链需求走
“企业有需求,党委来协调。”在宿州,“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宿州市创新“机制固链”模式,通过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企业边界,让服务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痛点。
埇桥区的“四单制”很有章法:企业“点单”提诉求,产业链党委“派单”定责任,职能部门“接单”快办理,督查组“跟单”保成效。为解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问题,产业链党委迅速牵线农发行安徽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对接会,新投放“园区贷”业务37笔1.75亿元,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砀山县以“党建链”串起“服务链”,构建“日常问题由党建工作指导员协办、专业问题由职能部门承办、疑难问题由联席会议合办”机制,推出“一站式审批”等举措,选优配强15名专职指导员,去年以来,共开展上门服务30余次,召开协调会12场,为企解决问题45个,促成大连金泰金属等企业落地。去年以来,全市通过这类联动机制共计解决企业难题900余件,推动140余家小微企业提档升级。
先锋领航:让党员成为产业链创新主力
“党员攻关小组就是我们的‘技术尖刀连’。”宿州高新区一家直播电商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党员在产业链上的核心作用。宿州市通过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仅催生了一批填补空白的技术成果、创效显著的创新项目,更锻造了一支“政治强、技术精、作风硬”的党员骨干队伍,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注入了持久红色动力。
如今,“红领工匠”培育工程已在宿州各区县、各产业链遍地开花。埇桥区依托中科大等院所成立“产学研联盟”,协助15家企业规划发展,陆盾机械建院士工作站、闼闼木门获降噪门专利。市经开区推行“三培养”机制,设47个党员示范岗、6个“红领工匠”工作室,7支先锋队攻克40余项难题,获专利136项,创效1600余万元。泗县未名电子党员科研小组带头攻关,碳化硅MOS芯片实现国产化替代,填补国内空白。萧县组建“红领宣讲团”队伍,通过“微宣讲”、“线上微党课”等形式,开展理论宣讲10余场次,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企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让红色声音走进车间班组。
红链赋能:谱写云都产业发展新篇章
去年以来,全市重点产业链党委深入1100余家规上企业,对接10家高校,选派580余名党建指导员驻链入企,累计为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达上千余件。培育出了国家级“小巨人”、省级创新团队等优质主体。
在宿州,产业链党建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萧县防腐蚀产业办全国大会扩影响,灵璧县轴承成“省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埇桥区绿色家居拓展沪苏浙“朋友圈”,高新区直播电商党建成新业态“定盘星”……
下一步,宿州将持续深化红链赋能工程,不断建强产业链党委统筹机制,推动规上企业与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把党建优势锻造成产业发展的硬核竞争力,以“红链”的持续延伸与深耕,让党建引领更有力、产业发展更强劲,为现代化美好宿州建设注入不竭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