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 >> 正文
第一访谈 | 到乡间等春来!
2024年03月17日 11:09:13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 ​ 作者: 徐曼丽 郑雨璐

  本期嘉宾:谢怿雪,墟里(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昵称“小熊”,浙江温州人,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毕业。浙江省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乡村运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墟里”创始人、“墟里”共益社区发起人,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最美浙江人·最美乡贤”等荣誉。

  Q:《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记者 徐曼丽  郑雨璐

  A:谢怿雪

  Q:很多媒体报道形容您是从“律政精英”转身为“美好乡村生活运营者”,您认同这一描述吗?从律师到“农创客”,身份转换这么大,能聊聊您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吗?

  A:从追寻外在的认同到不同的生命体验,最终都无一例外地指向生命质量,我们都将走上这样一条路,这可能是我更认同的说法。

  从传统村落到共益社区,这是一条探索中的新路径。因为少有人走,因为需要先“相信”才能“看见”,所以难免不被理解和孤单。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只是在做民宿和类似小而美的事。

  有本书叫《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我们似乎习惯了从“中国”的角度看“乡村”,得出许多高屋建瓴、高度统一的结论,却往往忽略了从“村庄”的角度看“中国”,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我想这可能是“墟里”今日探索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让这十年苦乐加倍但一切都值得的根源。

  Q:墟里·徐岙底是您第一个打造成熟并广受赞誉的古村落整体保护和运营推广案例。您觉得墟里·徐岙底的亮点在哪儿?在实践中,有没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经验或遗憾?

  A:墟里·徐岙底乡村共益社区,是这个项目的全称,是从传统村落中得到灵感与启示后的产物。今天,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力量,建立新的方法论,去重构当下与面向未来的新型乡村共同体,让远端已走完城镇化历程并渴望回归乡村的一线城市人群与近处愿意留守家乡建设家园的农村群众有机会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携手找回那些失落已久但正在重新被看见的生活、情感以及由此转化出的新价值,并最终完成所在村落的就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所以,具体而言,以共益社区理念凝聚人、用乡村空间连接人,通过“古村空间改造—社区人口结构重组—社区集体经济体搭建”三部曲,逐步实现从乡村美好生活创造到返乡支持系统建设、从乡村生活共同体到在地产业连接器的社区有机生长。

  这些年,墟里·徐岙底社区先后发起“半农半X”“最好的教育在乡村”等青年志愿者项目,策划“跟着节气去乡村”“宿游山野生活节”等乡村庆典活动,还有“新乡民”招募计划,每年吸引全国一线城市为主的1万多个中产家庭到来,5年里吸纳本地用工148人,修缮传统民居18座,吸引新乡民28人,举办公益活动近100场,给本地带来10亿级的流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2500万元。

  不能说遗憾,只是还有一些待完成的心愿。我们希望在政府支持和市场力量的叠加作用下,持续探索以徐岙底为样本试行的共益社区模式,集众人的情感、智慧与力量,去尝试触达乡村振兴的若干“最后一公里”问题并给出社区化的解决方案,比如“乡村教育”“三权分置”“社会资本下乡的循环机制”等。

  Q:作为“墟里”创始人、“墟里”共益社区发起人,您在新近召开的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对于浙江的乡村振兴和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站在您的角度来看,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让更多的人建立起信心,回到乡村生活、创造和收获,唤起这个时代更多伟大而平凡的人投身其中。所以,“人才强省”“以人为本”的浙江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在于一种群体性的信心,以及背后对应机制的梳理与建立。与此同时,“我们说的人才,不是什么天才,而是人民之才,是人民当中各行各业的有能力的人”,“人人皆可成才”也应该成为这个时代更主流的人才观。

  回到“墟里”的实践,就是“用一个社区的力量,支持人们返乡”“所有人支持所有人”的深度连接,并积极践行“最好的教育在乡村”理念,推动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强关联的议题破题。也真心希望这种社区内的探索,可以获得某种试点性的资格与认可。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所言,“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是概然性的,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

  Q:您是温州永嘉人,温州人有着重商文化,“四千”精神源远流长。温州人精神承袭永嘉学派“事功”“农商皆本”等思想。您觉得自己有这些精神特质吗?温商新生代和老一辈企业家有什么共通和不同之处?

  A:返乡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典型的温州人,亲友中也鲜有经商者。后来,在乡村的这段经历,才逐渐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家精神”的最佳组合范例,可能就是“义利并举”“经世致用”,新生代和老一辈企业家都承袭了这些特质,并与时俱进、视势而为。我们所追求的“乡村良善商业的成功,才是乡村价值最有力的传播方式”,背后可能也是同样的投射。最近,我和我的朋友刘子(专栏作家、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学者)正在推动中国乡村企业家论坛这件事,让市场化、多元化乡村建设站在聚光灯下,也助力温州人精神续写新的创新史。

  记者印象

  脚踏泥土,仰望星空

  返乡创业,恰好十年,这是“沉潜”的十年,沉潜到乡村,沉潜到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时代的深处……谈起从北京回到温州小山村的原因,小熊的表达多了一些浪漫和哲学的况味,“跟随命运的指引,这是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在遇见徐岙底之前,小熊置身永嘉茗岙梯田,只按自己的喜好和设想打造出了“墟里”第一个项目墟里壹号,并按照包栋的形式开始对外经营。意外的是,仅仅一年多项目便收回了成本。随后,她回到祖居地,一个谢灵运后裔聚集生活的僻静小村,完成了“墟里”的第二个项目墟里贰号。两个项目的距离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朋友们无法理解她,明明可以在第一个项目附近再租一栋老宅,为何花更多代价、舍近求远地跑到山的另一头,这显然无法用商业的逻辑来解释……

  直到有800多年历史的徐岙底的出现,人们才明白“墟里”的愿景和目标:希望能够创造一片桃花源,把乡村生活的独特性带给更多的人,用现代的方式活化古村落、焕新乡村。

  “从前从事律师行业的时候,挂在嘴边的是‘投入产出比’,真正扎根乡村十年,曾经毫厘不爽的理性计算在这里‘失灵’了,今天,我们在乡村做的所有事情很大程度是被‘情感的力量’所支撑,墟里·徐岙底社区要传达一种乡土社会的面貌,人与人强连接、强关联、强支持。”这是乡村教会小熊的。

  现在的小熊,早已不是间隔年背着行囊、在欧洲乡村流连忘返的年轻女孩,也不再是在北京与顺义往返、莳花弄草的“都市农人”,她在溪流淙淙里入眠,在鸟儿啾啾中醒来,耕耘乡间,问学垄上,让自己慢下来,慢而不息。

  “目光向下,要立足于中国的大地;沉入民间,更关注人民的真实生活,自己也要做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撕掉北大法硕毕业生、“律政佳人”的标签,深入永嘉楠溪江畔、泰顺徐岙底,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搭建起“墟里”,小熊通过乡村的土壤重新认识了“日常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她这样总结:在城市遇到的问题,来乡村找答案。小熊带领墟里·徐岙底社区走过了五年。依托泰顺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目前,徐岙底已逐步修缮及孵化了红粬展馆、返乡服务中心、社区农场、乡居民宿、公益图书室、“供销社”、茶书房、咖啡馆等空间与业态。

  来800年古村徐岙底驻留的人们,不仅是听风看云,更是沉潜,像候鸟似的飞来,带来手作工艺、在地风物、生活美学、文创艺术、乡村教育等方面创意和实践,与“原乡人”交融共生,与大自然共同成长,在时间带来的朴素信任里,完成乡土社会的回望,更是帮助一个县域打造新的IP,以“社区”为方法论,在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上蹚出一条新路。

  乡村是中国的根,是理解过去中国并思考未来中国无法绕开的底色与载体。“后乡土社会”的中国该何去何从?小熊正在墟里·徐岙底社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奔来,也吸引了更多本地村民参与共建并获益。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苏醒的乡村再出发……

  

责任编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