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云南 >> 正文
【云南】楚雄市市场监管局“七步走”推进小个专党建创新提质
2019年07月12日 18:05:39 来源: 楚雄州委组织部 作者:

  云南省楚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充分发挥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管理与服务及非公党建“一岗双责”职能作用,围绕如何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提质,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抓住关键环节,采取“七步走”措施,从关键层面突破“小个专”党建工作难题。

  一是抓源头

  认真落实非公党建信息管理系统有关工作暨推行“三同步”工作,抓住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日常巡查、年报年检等节点,做好非公企业党建信息采集、统计和反馈工作,抓好源头,形成常态。结合“云南省非公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集中力量对73756户市场主体基本情况、党组织情况、党员情况、群团组织情况等信息数据进行筛选录入认领修改,巩固试点工作成果,按时完成了全市纳入党内统计的1842户非公企业,392个非公企业党组织、1264名党员的基础信息录入校核工作。实现对各项信息数据的链接、融合和部门间资源共享,最终达到非公党建工作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服务工作模式。

  二是抓覆盖

  对未建立党组织采取“一企一策”原则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按照党章规定及时成立党组织;党员不足3名采取片区联建、派驻帮建等方式,建立联合党组织。自2016年9月经组织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楚雄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委员会(简称楚雄市“小个专”党委)以来,通过选派43名中层领导干部作为党建工作指导员,对建立和管理的38个“两新”党组织(现已整合撤销7个),97个市场主体和2个社会组织共269名党员(其中组织关系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员105名)进行制度化党务工作指导、实现党的工作覆盖。

  三是抓规范

  按照《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办法》41项具体标准进行规范,去年底全市达标创建验收工作中,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11个“两新”党支部通过了市委组织部实地考核验收。三年来局党委在组织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法制宣传教育、扫黑除恶、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都把36个“两新”党支部纳入范围,与支部签订《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半年一次检查落实情况,对因党员数量变动、不具备条件和组织涣散的6个党支部及时整合撤销,做到设置规范,调整及时。

  四是抓活动

  要求各党支部每月相对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与“三会一课”整合便于党员参加,吸引党员参加,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进行民主议事、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志愿服务队等形式,使每次活动都成为党员的“政治节日”,成为党支部对党员的一次政治点名和政治教育。三年来的“七.一”建党节都组织“小个专”党委全体党员参加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组织的系列活动,对所属的“两新”党支部和党员中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进行同评比、同表彰,并在全局党员大会上站台领奖,大大增强了非公企业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各支部也结合企业特点积极组织支部开展丰富多彩“主体党日”活动为党庆生,激发企业党员和广大职工爱党、爱国、爱企的热情,企业都纷纷表示成立党组织是企业“最具实效的投入”,发自内心、不遗余力地支持党建工作。

  五是抓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小个专”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把品牌意识植入“小个专”组织党建工作,用品牌效应提升“小个专”组织党建水平。按照“双强六好”标准,在巩固提升示范点建设成果的同时,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小个专”党建工作示范点,建成规范化党支部11个,创建党建示范点2个,在全市“小个专”党员经营户中筛选授牌33户党员经营户,评选命名党员示范户10户。使非公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是抓队伍

  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在“小个专”中进行排查摸底,选拔优秀青年工人、专业技术骨干及经营管理人员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三年来发展新党员19名,正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6名。建立“小个专”发展党员信息反馈机制,把这些年发展的外县市户籍的新党员信息向所隶属党委报备的同时,再以书面形式向党员户籍所在地乡镇党委或单位部门党委进行反馈,以便当地将其纳入乡镇青年人才库,作为乡镇、村(社区)人才培养,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七是抓创新

  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要求各党支部及全体党员下载使用云岭先锋APP和学习强国APP,实现支部活动和党员学习教育培训电子化,增强党组织活动吸引力,提高参与率。目前我局所属的30个“小个专”党组织均建立了党支部微信群或QQ群,经常发布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题材,引导“两新”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党性教育。各支部活动、企业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及好人好事,都能及时传递到上级党组织进行宣传报道,助力“两新”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 朱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