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云南>>风采 >> 正文
【云南】沪滇携手 自贸联动
2025年10月31日 09:51:46 来源: 昆明经济开发区 作者:

  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内外联动,主动适应自贸区党建新形势、新任务,围绕云南省政府深化沪滇产业协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沪滇协作产业提质、南向发展扩大开放”为抓手,探索成立“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党建发展联合体”,有力践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理念,整合双方产业、科创、人才、商业等资源优势,以“党建链”牵引园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产城融合、人才交流、品牌输出等,找准党建工作与东西部协作的契合点。

  背景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2019年8月,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与昆明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合并设立、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21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上海市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十四五”时期东西部协作的框架协议》;12月28日,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港集团”)与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签署协议,明确双方共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抓住RCEP生效、中老铁路通车运营、昆明托管磨憨等重大发展机遇,积极谋划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开创性提升沪滇产业合作层次,奋力打造昆明创新开放新高地、产业发展新高地。以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合作区“四区”联动,形成园区发展新优势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推动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昆明加快“六个春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做法

  坚持党的政治引领,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找准党建工作与东西部协作的契合点,以推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建立健全党建融合发展机制,以“123456”发展规划为指引——立足1个主轴、2个载体、3个功能、4个联动、5个中心、6个赋能,加快产业集聚、区域转型,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1个主轴。以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主轴,推动党建工作和产业链构建、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沪滇临港科技城党建发展联合体”,以“党建内链”驱动“产业外链”一体运转,推动产业上下游、产学研、大中小企业有机融合,建立起一体谋划、协商、解难、服务的产业链平台。

  (二)依托2个载体。以上海和昆明为载体,两地开花、双向发展。构建“上海平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国企党委+党建联合体”五级联动模式,构筑联结机制,发挥党建赋能效应,推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作。

  (三)探索3个功能。一是探索产业园的“拦水坝”功能。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承载产业、集聚产业的发展平台。“筑坝围堰”加快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合理布局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二是探索产业园的“蓄水池”功能。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品牌方向转型升级,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腾笼换鸟”为新兴产业发展预留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三是探索产业园的“承载区”功能。最大限度利用《昆明市重点“飞地园区”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试行)》等各项政策和园区综合优势,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拓展沪滇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进新兴产业、物流贸易和品牌服务联动,同步推动产业要素保障机制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制度创新探索。

  (四)畅通4大联动。一是畅通沪滇物流贸易联动,建设面向国际的多边贸易平台,构建起大中小、上下游协作配套、产销供协同发展的物流生态体系,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流通方式转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畅通沪滇新兴产业联动,以“泛智慧、大智造、高科技”为主要产业定位,补齐产业链短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助推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三是畅通沪滇高端服务联动,围绕“产、城、人、科、创、投”六大核心发展要素,导入商务型、创新研发、技术转化、科创孵化等资源的产业载体,形成“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四是畅通沪滇品牌资源联动,充分发挥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动资源和品牌的高效合作,实现城市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的联动,实现“一企一品牌”。

  (五)打造5个中心。一是打造沪滇合作临港中心。聚焦集企业展示、会议会务、考察接待,科创办公、科技交流、品牌住宿为一体,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招商引资主体的作用,共建产业示范园区,引进上海企业落地云南,引导上海产业向云南转移;二是打造实现两地创新成果转化、两地产学研成果转化、两地军民融合应用创新的科技交流展示中心,以“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为原则,通过政策共享、园区共建、平台共用,不断深化沪滇产业协作,探索多种产业协作模式,推动产销对接,延伸骨干产业链;三是打造质量科学研究的西南分院、工业技术标准的西南节点、工业要素交易和营销平台的数字工贸服务中心;四是打造集数字工业示范高地、工业创新策源高地、低碳工业实践高地,引进中小型数字化车间、使用工业机器人、测试使用工业互联平台的新质经济中心,成为东部企业的西南节点,沿海工业企业西南研发节点,国内品牌企业西南市场节点,成为清洁生产、能源数字化、智慧零碳管理工业园区;五是打造立足服务园区、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服务创新的党群共享中心,搭建政治理论联学、思想教育共抓、实践活动联办、优势资源共享、党员队伍联建、中心工作共抓的“红色共享空间”,围绕沪滇协作,实现“党建共建、阵地共用、活动共办、成果共享”,为园区理论学习、人才服务、科技金融创新、企业投融资、政产学研合作、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解读等提供多层次服务。

  (六)实施6个赋能。一是赋能党群服务。加大园区党组织组建力度和共建共融力度,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平台结对共建,国企民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发挥项目示范带动、标杆企业引领、典型案例推广、优秀人才选树等作用,将一批产业人才、业务骨干培养为党员,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注重“一带多”引领效应,抓好党建联合体的作用发挥,将优质企业培育为“党建强、发展强”的示范企业。二是赋能产业服务。以“大、新、链、智”为重点方向,坚持“招大、促强、引外资”的工作主线,打好“党建+招商”组合拳。深化“产业抓龙头、项目抓支撑、服务抓延伸”思路。搭建产业发展研究体系,从“高质量”“高保障”“多形态”“多维度”着手突破,实现“两高两多”承接。三是赋能科创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中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产学研合作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科创服务平台,举办“科创引力场”等主题活动,形成资源集聚优势和政策引导效应。培育创新工作室,打造“技能排头兵”队伍,建立科技政策、孵化、金融“三位一体”科创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优化、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持续跃升,激励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四是赋能人才服务。设立人才驿站,提升人才引育层次,与前程无忧、猎聘等人资服务企业形成深度合作,特定化标识人才画像,为引入人才提供人才政策专项服务。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库、人才储备库,鼓励人才进入园区创业发展。五是赋能园区服务。通过送经验上门、送资源上门、送服务上门,做好园区“勤务员”,做好园区企业的“贴心人”。按照五大功能分区为入园企业提供符合生产研发的高效能空间,同时注重园区基础配套及营商环境建设,打造花园式厂房,满足企业及员工的发展需求。六是赋能商业服务。为园区平台、企业和个人提供工位(办公空间)、餐位(酒店、餐厅)、床位(酒店、住宅小区)、学位(小学、中学)、病床位(医院)、休闲位(商业中心)等配套服务,形成完善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填充生活共享服务。

  经验成效

  一是项目建设初期,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按照“拿地即开工”模式开工建设,2022年8月开工至2023年12月3日建成开园,建设工期14个月,较项目原规划工期缩短了5个月,是上海效率与昆明实干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更跑出了昆明加速度,项目建设先后获得昆明市、云南省、乃至国家级奖项共十余项。

  二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桥梁纽带作用,形成经开合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协调处理项目建设中各类技术、质量、安全、成本等疑难问题300余项,降低成本400余万元;抓住沪滇协作政策的窗口期,争取资金支持,成功争取上级资金1.58亿元;及时联动共建单位,汇聚技术专家团队、高校师资等资源,从施工生产、质量标准、绿色施工等方面给予指导帮扶,确保42幢楼宇高标准、高品质交付。

  三是项目建成开园后,成立“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党建发展联合体”,围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高端生产性服务、工业互联、新材料等园区重点发展产业,搭建共建交流平台,以“党建链”助力园区运营管理、产城融合、人才交流,截至2025年6月,已有检验检测、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行业共20家企业入驻,累计已吸引98家企业工商注册至园区(其中外资企业4家)。项目运营成熟后,将聚集高科技企业200家以上,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年度综合营收和产值预计达100亿元,实现税收1亿以上。

  四是发挥昆明市重点“飞地园区”政策虹吸效应,在招商引资、服务园区方面持续发力。党建发展联合体积极协助园区创新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多点联动招商与飞地经济定向招商,先后举办“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沪合作分会场”“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主题日活动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仪式”“2024沪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暨生物医药专场推介会”等一系列活动,对接500余家企业,10个飞地项目落地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上海12家功能平台、12家金融平台在园区签约。先后在上海、深圳、福州等地开展项目推介会数十次。提档升级“飞地经济”协作。“飞地园区”这台强劲的新引擎将支撑昆明市“飞”出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图片由AI生成


责任编辑: 汤馨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