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云南>>特别推荐 >> 正文
【云南】楚雄姚安:党建引领花卉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29日 17:48:38 来源: 楚雄州姚安县委社工部 作者: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立足资源禀赋,抢抓发展机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引擎,将花卉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构建起“种苗研发—标准化种植—智能交易—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的花卉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2024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2.12万亩,年产鲜切花10亿枝,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带动2.6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务工群众年人均增收超3.6万元。姚安县先后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其“党建引领、全链协同、三产融合”的经验模式,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

  强化组织引领,筑牢产业发展“红色堡垒”

  组织建在链上,凝聚发展合力

  姚安县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按照“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思路,打造党建引领花卉产业发展“新样板”。在姚安县花卉产业联合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姚安县花卉产业链党委,联合全县50家花卉种植主体、73个村级党组织建立花卉产业党建联盟,构建起了“花卉产业链党委+行业党委+企业党支部+村级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党组织全覆盖,走出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助共赢”的联动抱团发展之路。在县委两新工委的统筹下,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签订共建协议、设立党员责任区,推动资源共享、技术互助、市场共拓。例如,云秀花卉党支部联合栋川镇村级党组织,打造“村企共建示范基地”,通过“订单种植+技术指导+保底收购”模式,带动周边16个村发展订单花卉3000亩,户均增收2.8万元。

  党员聚在链上,激活先锋动能

  制定《姚安县花卉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导师帮带工作机制》,一名导师帮带一个企业一支科技团队,每年培养研发科技人才10人以上。每年组织花卉科技培训4期,培训花卉科技人才100人以上。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将产业链上的技术能手、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党员骨干牵头攻克无土栽培、AI育种等关键技术难题,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先进技术28项,带动亩均产值提升至13万元。同时,开展“党员联户帮扶”行动,每名党员结对10户农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程服务,累计解决群众难题1200余件。

  服务沉在链上,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党建+政务服务”直通车机制,整合农业、科技、金融等部门资源,成立产业链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创新推出“334”产业投资模式(政府投资30%建设基础设施、企业配套30%、银行贷款40%),累计撬动社会资本8.3亿元,建成无土化设施花卉基地7895亩。此外,设立花卉产业“红色信贷”专项,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1.2亿元,惠及种植主体58个,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

  聚焦全链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种业强基,抢占花卉育种“制高点”

  姚安县将种业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成专家工作站4个、联合实验室2个,引进国内外花卉新品种140余个。成立姚安县花卉产业学院,与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林业学院等学校开展深度校校合作,与县内花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花卉全产业链人才。自主研发“相思红月”“赤子之心”等切花月季新品种41个,其中“赤子之心”成为杭州亚运会官方颁奖用花。2025年启动AI育种计划,力争到2035年实现种苗国产化率100%。目前,全县种苗繁育基地达528亩,年供应优质种苗1亿株,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下花卉8000亩,形成“龙头企业供种+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的良种推广体系。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种植“新标杆”

  投资3.2亿元建成高端设施花卉基地,引进荷兰普瑞瓦温室控制系统,实现温湿度、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通过无土化栽培技术,切花月季生长周期由每年5茬提升至9茬,亩均产量提高1.5倍。依托5G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环境数据、病虫害信息,推动种植管理精细化。2024年,牵头组织制定《楚雄州切花月季无土栽培技术标准》《楚雄州切花月季采收和商品化加工技术规程》,注册使用“楚花”公共品牌商标,引领全省花卉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市场拓链:构建全球交易“大枢纽”

  投资5.6亿元建设姚安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创新“分红型股东”运营模式,吸引种植主体成为股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中心配备人工智能分选、冷链物流系统,交易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1%,花损率降低17%。2025年正式运营后,日均交易量突破500万枝,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花卉集散中心。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地布局5个分中心,推动“姚安鲜花”直达全国消费市场。

  三产融合:激活农旅经济“新引擎”

  以“花为媒、文为魂、旅为体”,打造光禄玫瑰古镇、千亩东方玫瑰谷等农旅融合项目。建成玫瑰主题酒店、非遗花街、彝药温泉等业态,推出“赏花+非遗体验”“鲜花宴+星空露营”等特色旅游产品。2024年,古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鲜花销售1.2亿枝,旅游综合收入达4.3亿元。此外,引进永生花、鲜花饼、玫瑰饮料等深加工企业4家,开发衍生品30余种,产业链附加值提升40%。

  三、创新利益联结,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1枝花1分钱”反哺乡村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依托花卉拍卖中心推行“每交易1枝花返利村集体1分钱”政策,2024年累计反哺村集体资金2937万元,惠及73个村集体及脱贫户5236户。资金用于建设村内道路、灌溉设施等,实现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互促共进。

  “721模式”共享增值收益

  通过盘活林地、疏林地、荒山荒坡和群众庭院、屋顶、房前屋后等资源,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保险+供销社”的模式,科学选择了庭院玫瑰、绣球、多肉、牡丹等10余个适合林下种植的花卉品种,由龙头企业提供种苗并负责技术培训和回购销售,合作社负责发动群众在荒地、荒坡、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种植、培育鲜花。收益分配推行“721”模式,即收益70%归农户、20%归合作社、10%归企业,在保障合作社和企业利益的基础上,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产业发展、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目标。目前,全县共发展林下花卉种植8000亩,9个乡镇,20个村社区、3697户农户参与。例如,光禄社区塔脚村通过合作社与彼岸花工艺品厂合作,种植木绣球实现净利润25万元,15户农户分红17.5万元。

  “花卉工”品牌促就业

  实施“姚安花卉工”劳务品牌培育计划,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累计培训花卉技术工人3586人,就业率达90%。通过“企业包住宿+子女就近入学”暖心服务,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全县花卉产业务工年收入达3.15亿元,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



责任编辑: 汤馨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