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观点>>一席谈 >> 正文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4年12月23日 18:05:50 来源: 非公党建杂志 作者: 吴 涛 程剑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就是最大程度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也是进一步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拓展“壮马、轻车、畅路、聚力”的思路,建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才能激发新兴领域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聚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基层治理、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满意作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就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比如,持续完善党建引领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本质上就是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在解决资源配置不平衡、服务提供不充分的问题。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自下而上,通过听证会、协商会和评议会,把服务项目的选择权、决定权、评价权交给群众;按照“部门提供清单,基层按需对接”的原则,建立公共服务资源条块对接机制,供村居点单式选择;针对上班族,设置弹性的工作时间,实行错时、延时工作机制,以实现服务群众不断档;为双职工家庭办晚托班、帮老人上门办身份证,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是老百姓百分之百的大事,是城市温度的体现。这也充分体现了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在激活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获得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服务群众的精准度、便捷度、满意度。

  二、坚持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体系始终,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效能。

  党的建设是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坚持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体系始终需要在激活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把村居党组织作为资源下沉的主渠道,让村居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练内功、强筋骨、长本领,当好领导核心,发挥把关作用,在基层服务站的功能设计、服务内容、项目准入、工作运转上加强领导,确保各类服务资源在基层服务站优化配置、有效供给,建成坚强堡垒。同时把更多服务群众的资源下沉到服务站,交给基层党组织,让他们调得动、统得了、用得到、管得住。比如,有些地方逐渐形成了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服务点的三级服务平台,从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高度,依托党群服务站,通过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强化了党组织对基层的政治引领,增强了党组织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协调力,这既是三级党群服务体系的延伸,也是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通过这种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更好地整合了党建资源、更广泛撬动了社会资源、挖掘了社区内生资源,带动了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发现培育了更多的能人达人,为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深化基层参与式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展现了新的气象。这也使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过程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树立党组织形象威信的过程,成为发挥党建对社会治理引领作用的过程,从而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基础更牢、工作更实。

  三、坚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把打造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作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基石。

  人民是城市的主体,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就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城市建设,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强化人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要求,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将重大任务与自治共治相结合,吸纳群众全过程参与共同治理。比如,通过党建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的互动,改变了以往政府单向“派单”的情况,从群众中获取他们所需服务的内容和种类,从群众的关注点着手,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基层服务站与构建15分钟服务圈相结合,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活动内容,提供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发挥“三会”机制优势。一方面,依托“家门口”服务站的平台,形成依靠居民自治推进各项大小民生事务的共识;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老百姓对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感受度、获得感和满意度。这些实践将“家门口”服务站建设作为自治共治的支撑和基点,把推广“三会”制度作为增加社区自治共治能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居民自治为基础,社区、社会和政府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是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有效实践探索。“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搭建了平台、发挥了作用,让居民尝到了“甜头”。由此可见,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基石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的相互补位。让更多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更加多元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更加公平地享受社会治理成果,才能持久激发社会治理的动力活力,才能让社会治理格局更加清晰、效能更为显著。众人之事众人办、大事小事好商量。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尤其要注意提升社会化水平,改变政府大包大揽、包办一切的做法,让社区治理方式从行政命令式转为依法协商式,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在为群众提供各种便捷服务的同时,提取群众需求、引导群众参与、提升治理能力,也实现了群众的自我管理、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通过建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也进一步理顺了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党建引领当好群众的“穿针引线人”,在工作中进百家门、听百家事,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担当作为上下功夫,以扎实干事创业的底气,在实践中深入基层,端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为群众办好实事,为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着眼于细微之处,以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绣出美丽的基层治理画卷,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引导广大群众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群众满意度就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就能不断显现。

  (本文系上海市哲社规划办重点智库课题“完善上海基层治理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和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党建引领上海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吴涛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程剑桥为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 逄润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