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凌晨5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郭店村党员沈益明突然接到了电话,通知他5点半前到镇政府集中前往市区支援防疫。接到紧急任务,刚刚还在睡梦中的沈益明立马清醒了,穿上衣服,迅速出发。和沈益明差不多时间接到任务的,还有来自盐官镇15个村社的52名党员志愿者,在短短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全部集结完毕,奔赴海洲街道开元社区。
何时有需要,就何时集结;哪里最紧迫,就奔赴哪里,这是盐官志愿者队伍一向秉承的“作战指令”。
选优配强“服务力”有广度
海宁市疫情爆发后,盐官镇1300余名志愿者在一线集结,有党员骨干、微网格长、民兵、企业职工、教师、返乡学生……从“60后”到“00后”,在此刻,他们拥有共同名字——盐官志愿者,24小时随时候命。同时,镇党委第一时间制定《盐官镇志愿者“战时”十法》,对全体志愿者进行梯队式管理与统一调配,即分成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第一梯队的志愿者为24小时随时可调动志愿者,第二梯队志愿者为特定时间可调动志愿者,通过分梯队的管理形式,便于对志愿者的精准调动,随时集结出动。
凝聚志愿“向心力”显准度
充分根据志愿者特性、职业等因素,分组建立6支“作战分队”,将企业志愿者编入“护卫队”,共同守好每扇“小门”;将教师志愿者编入“核查队”,加入数据核查专班,耐心核对每条数据;将大巴车司机、维修师傅等志愿者编入“应急队”,协助解决紧急事件;将熟悉邻里情况的微网格长、党小组长编入“扫楼队”,一起摸清人员底数;将村居民志愿者编入“速递队”,第一时间将订购的蔬菜、肉类等送货上门;将有威望、群众信赖的乡贤、楼道红管家等志愿者编入“疏导队”,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消除村居民焦虑情绪。
强化组织“保障力”有温度
盐官镇高度重视志愿者自身安全防护、服务管理和培训落实,建立岗前培训、岗位温暖和离岗检测相结合的志愿者健康管理机制,即岗前送上防疫知识大礼包,注重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组织培训,做好防护服穿脱、核酸扫码、扫楼政策、管控政策的深入学习;岗中协同相关部门为志愿者配备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防护物资,做好志愿者的就餐、御寒、值夜、交通等后勤保障;岗后做好志愿者个人核酸检测等相关工作。坚决做到防护措施不到位的绝不上岗、防护培训不合格的绝不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