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基层 >> 正文
内蒙古阿拉善高新区:产业链上党旗红
2022年04月20日 22:19:35 来源: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网 作者: 杨占军

  近年来,内蒙古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阿拉善高新区)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围绕“党建为魂、聚力凝心”主线,创新实施“12345”非公党建工作法,紧盯创建国家高新区目标,聚焦推动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坚持把党建工作深入融入到产业链企业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头雁带链、组织固链、先锋强链、英才兴链、合力助链“五链”赋能合力,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着力推动党建与产业互促共进、融合发展,全面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红色引擎”。

  头雁带链,让干部历练在产业链上。顶层推进。持续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处级领导包联企业责任制,真正落实包联企业负责人,组织开展“六帮一体验”活动,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以党建指导员身份下沉到产业链,采取“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形式牵头帮助企业调研梳理企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和思路,研究制定产业链图、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让产业集群有“领头羊”,实现延链补链强链,也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到串点成链、通力合作,为做大做强产业链提供了硬支撑。链上历练。“身在高新区就要懂经济、懂产业”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我要求。通过部门间横向交流、政企间双向合作,拓宽干部实践渠道、领域,提升干部队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同时瞄准基层一线和项目前线,树立“为事业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鲜明导向,给年轻人才压担子,将干部放到产业链上磨炼,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分类培育。聚焦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内容,通过举办“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为找准工作上的突破点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助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硬举措。

  组织固链,把堡垒筑牢在产业链上。创新模式。大力推行“找、收、引、帮、育”“五字”党员孵化法和“空白、待建、联建、规范、示范”“五型”党组织晋级孵化法,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并结合部分企业特殊现状,精准施策、靶向服务。比如,对分散的小微企业,采取片区联建、同行共建、龙头企业带建模式,对新入园企业采取“一提前四同步”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覆盖到哪里。目前,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80家,社会组织党支部16家,企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双覆盖”。彰显担当,通过建机制、搭平台等措施,鼓励企业党员自觉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激发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比如,面对经济下行,庆华、瑞钢联等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稳住了人心,鼓足了干劲,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面对疫情物资短缺,中盐、正维等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克服困难、自加压力,先后将4000余吨急缺消毒物资运往全国各地。丰富载体。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活动,通过微党课、班前会、支部学习、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依靠党组织的力量,组织开展“以文塑魂提质效 赋能发展优环境”企业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把企业的形象塑造出来,进一步凝聚了企业发展合力。

  先锋强链,让党员冲锋在产业链上。红色引领。注重“双培”并进,在推进非公党组织建设中,引导企业“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鼓励企业党支部推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即把党支部书记培养成“党建带头人”和“业务带头人”,推动企业精神和生产经营“双促进”。目前,企业中层以上党员比例达44%,“双带头人”比例达86%。注重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将优秀基层一线职工吸纳进党组织,培育出了瑞达泰丰党委等一批自治区级“双强六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焦兴利等一批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激发活力。实施发展党员“红苗计划”,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激发党员做到“五带头”,让每一个冲锋在产业链上的党员,力争实现“两优一先”目标。全面推行机关党组织与非公企业党组织“一对一”结对共建,创新推出“1+2+N”机制,选树培育了8家政企“结对共建”示范点,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全身心换位思考,全力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先锋示范。成立包联企业领导专班、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队伍,以开展“六帮一体验”活动为契机,深入企业现场,及时与企业中高层人员沟通交流,帮助解决手续办理等难题100余个。全面推行项目承诺制、项目审批代办制、企业包联制,设立“党员代办帮办”服务窗口,组建“党员服务岗”,切实提高了企业办事便利化水平,创造了项目审批“高新速度”。

  英才兴链,让人才创新在产业链上。靶向引才。采取“人才+产业+项目”的模式,通过柔性引才成功培育引进路万里、孟鸿教授和中科院张懿院士等紧缺人才300余人,聘请20位院士专家与区内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切实解决了制约园区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在项目合作、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与内蒙古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院校“产学研”合作。近三年来,引进产业工人1万余人,开展技能培训2.5万余人次。平台引育。着眼于打造“人才就业平台”,充分依托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多举措平台培养人才。截至目前,入选“草原英才”3人,“草原英才”团队3个,“阿拉善英才”7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300余人。暖心服务。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人才联系走访、节日慰问、学术休假等活动,持续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组织人员对园区200余家企业、在建项目用工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实地调研走访收集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微信、社会媒体、政府网站等渠道发布招聘公告,进一步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相继建成投用乌斯太中学、民族幼儿园、全民健身中心、档案图书馆等一批民生工程,打造精装版人才公寓,实现人才“不拎包即入住”,真正实现让产业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合力助链,把力量凝聚在产业链上。红色联盟。结合开展“村企结对促振兴”活动,通过健全结对帮扶共建机制,有效协调园区36家规模以上企业包联盟内兄弟旗区36个嘎查,通过技术指导、政策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助推全盟乡村振兴。聚焦基层企业经营、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农牧业等方面问题,先后组建四个领域专家团队、20名左右各领域专家技术人才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00余次,着力搭建平台、凝聚合力,画出产业发展最大“同心圆”,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蓄势积能。群团共建。找准群团工作、企业发展和青年成长的结合点,以党建带团建、工建、妇建,在非公企业成立工会组织191个、团组织44个、妇联组织31个。结合行业、产业、岗位特点,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安全在我心中”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建+”“1+1>2”的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非公企业党组织通过成立“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进一步营造了群团共建、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融会贯通。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APP等媒介,形成融媒体宣传矩阵;开设《园区动态》、“德馨驼乡 身边的榜样”等一系列报道栏目,将工业率先突破、产业链发展成果“贯”穿于宣传报道全过程,“汇”聚园区干事创业的强大能量;利用主流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营造比学赶超的宣传氛围,打响高新品牌,奋力挺起工业振兴“硬脊梁”,全力以赴助力阿拉善高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 楼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