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新疆,骄阳似火,乌苏市郊外,棉田翻涌着无边的翠浪。钵施然智能农机试验场上,一排身披“中国红”战甲的采棉机正轰鸣待发。操作员轻触屏幕,机械臂如灵巧的手指伸向模拟棉株——这个曾由西方巨头垄断的领域,如今跃动着中国智造的脉搏。
党旗所指,绝境突围
2009年的乌苏,机械制造的梦想在风沙中萌芽。钵施然初创团队怀揣电动园林工具的蓝图,却被干燥少雨的新疆气候迎头痛击。转型农机领域后的首款牵引式采棉机,在广袤棉田里更显笨拙:超长车身在小地块寸步难行,简陋性能在大农场不堪一击。仓库里堆积的50台机器,像50块沉重的石碑,标记着中国农机的困顿。
“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在产业链底端挣扎。”时任技术总监马建军忧心忡忡。转机出现在2012年盛夏——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7名党员在简陋会议室举起右拳,党支部宣告成立。墙上的党旗鲜红如炬,照亮了所有人的眼睛。
党支部甫一成立,便推动将“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管理层重组中,党员工程师王海涛被破格提拔为副总经理,主抓技术攻坚。“党组织不是空中楼阁。”他在首次党员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技术突破的战斗力!”
党建基因迅速渗透企业肌理。党支部建立“三联机制”: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骨干、骨干联系群众。车间里悄然出现“党员责任区”,设备故障率最高的三号生产线,被老党员张卫国主动认领。3个月后,该线产能提升40%,鲜红的“党员示范岗”标牌从此屹立。
当企业进军中亚市场,党支部组建“西进先锋队”。哈萨克斯坦的棉田里,党员杨帆带着翻译软件白天在45摄氏度高温下调试设备,深夜蜷缩在卡车驾驶室写故障日志。“中国工程师,亚克西!”当地农场主的赞扬就是最有力的肯定。正是这支队伍,让钵施然采棉机在3年内拿下中亚30%的市场份额。
核心技术攻坚更见党性光芒。2014年研发全液压三行采棉机时,液压系统突发泄漏。党员突击队连续72小时攻关,工程师李伟在试验场昏倒,怀里还抱着压力传感器。最终他们独创的“双回路液压补偿系统”成功申请专利,西方工程师惊叹:“中国人解开了我们10年未破的难题!”
钢铁洪流中的红色血脉
走进钵施然总装车间,生产线旁竖立着特殊的“星火墙”——30余位党员先锋的照片与事迹熠熠生辉。研发中心的梁定义照片下记录着:带领团队突破圆捆打包技术时,连续3个月每天工作16个小时,用坏4副眼镜。正是这种精神,催生出世界首台三行自走式圆捆打包采棉机,让棉花在机器内部魔术般地变成1.2吨重的圆柱体。
党支部的“三个优先”战略培育出独特人才生态。90后维吾尔族姑娘古丽米热,从普通装配工成长为分公司技术总监,她的成长轨迹刻着党的印记:2018年入党,2020年赴浙江大学进修,2023年带队研发的“棉秆粉碎还田装置”获国家专利。“党组织给了我翅膀。”她抚摸着胸前的党员徽章,身后是正在调试的六行采棉机方阵。
在民族团结教育展厅,200多张“师徒结对卡”组成同心圆。汉族老师傅赵建国与哈萨克族徒弟别克的故事被制成微电影:从语言不通到共同改进采棉头摘锭,他们研发的“防缠绕装置”使采净率提升7%。“我们车间有8个民族,就像采棉机的齿轮,紧紧咬合在一起。”别克操着流利的汉语说。
棉海银波里的中国答案
2019年深秋,新疆沙湾县百万亩棉田迎来历史性时刻:300台钵施然四行采棉机同时作业,红色机群在银色海洋中犁出壮阔航迹。棉农马志军站在地头流泪:“往年雇人采摘每亩要600元,现在机械采收只要180元!”这一年,钵施然市场占有率飙升至45.2%,将占据中国市场30年的约翰迪尔拉下王座。
数字背后是产业链的涅槃重生。在乌苏配套产业园,新越科技总经理张勇展示着为钵施然定制的采棉机头:“指甲盖大的合金件,我们攻关了17个月。”如今这个产业园聚集了36家供应商,当地采购率从15%升至72%。更深远的变化在棉田里发生:钵施然残膜回收机使农田白色污染减少90%,北斗导航播种机将株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
走进企业“黑灯工厂”,机械臂正在焊接新能源采棉机底盘。“传统柴油机每台日耗油600升,我们的电动版能耗成本下降70%。”技术总监展示着数字驾驶舱大屏,新疆棉田的土壤墒情、农机状态实时跳动。博士后工作站里,新疆农业大学李教授团队正在攻关棉铃识别AI算法:“明年我们的采棉机将具备‘慧眼’,精准识别成熟棉铃。”
红色引擎驱动新质未来
2025年初春,钵施然总部迎来带着蚕桑智能化方案的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团。“东部智力+西部制造”的协同模式正在结出新果,联合研发的智能采桑机已进入田间试验。与此同时,企业“丝路农机”计划全面启动,巴西甘蔗收割机、乌兹别克斯坦棉花播种机等定制机型陆续下线。
在党建展示中心,电子地图上闪耀着全球服务网络:阿拉木图、圣保罗、悉尼……28个海外服务站如红星闪耀。党员服务队队长刘志刚刚从中亚归来:“我们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培训中心,当地青年争相学习中国农机技术。”展厅尽头,自治区“五个好”党支部奖牌旁,新添了“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乌苏市在装备制造产业规划图上勾勒蓝图——以钵施然为龙头,打造智能农机千亿集群。窗外产业园区工地上,新能源拖拉机总装厂正拔地而起。更远处,天山雪峰映照着无垠棉田,秋收的银色海洋里,红色铁甲即将再次起航。
天山北麓的风掠过棉海,吹动钵施然厂区高扬的党旗。这抹红色浸染在采棉机的钢铁身躯里,奔涌在科研人员的血脉中,更烙印在中国农机的基因序列。当新疆85%的棉田响起国产采棉机的轰鸣,当中国农机装备昂首走向世界,钵施然的故事早已超越一家企业的奋斗史——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智造攀登产业珠峰的壮丽诗篇。在强国复兴的浩荡征程上,那跃动的中国红,正不断注入崭新的东方智慧。
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钵施然)于2009年成立,2012年7月建立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7名、积极分子3名、入党申请人4名。公司深耕“以党领企、党企共进”模式,将党建融入决策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2023年获自治区“五个好”党支部示范点,累计斩获“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20余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