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首页焦点图 >> 正文
非公君观察 | “浙BA”为什么“散装到县”?
2025年07月30日 16:21:36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网 作者: 本网记者 姚珏

  这个夏天,江浙沪“包邮区”变身流量收割机,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为“谁是省会‘南哥’”上演激烈厮杀,2025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以下简称“浙BA”)90个县(市、区)下场燃起战火。

  两地都是业余比赛,拼的都是纯粹的“恩怨情仇”。但在这条体育赛事撬动区域多场景消费的新赛道上,为啥浙江是“百县大战”?这其中有三个关键原因——

  原因一:县城经济底子厚,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前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现区域协调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县域经济”再度成为热词。在千亿县盛产地,苏浙皖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时,都不约而同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列出。

  浙江的县域经济向来很猛。

  改革开放至今的40多年里,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资源劣势,到“千亿县”扎堆的产业优势,浙江县域用40年摸索出一条独特路径:用民营经济的高速生长激活市场,用城乡融合打破资源桎梏,用科技创新重塑竞争力,用产业集群卡位全球价值链。

  浙江县域经济长势均衡,整体又互相促进。例如,“中国袜都”绍兴诸暨袜子年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纺织业霸主”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交易全球约四分之一的面料;“世界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小家电之都”宁波慈溪生产了全球约60%的小家电……这些县域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在县域经济发展竞技场上,创新浓度决定发展高度。浙江发达的数字经济恰好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持续赋能。在义乌,政府用“数据得地”改革破解企业用地难题:通过智能评估系统对企业赋分,优质项目优先落地。在台州黄岩,模具产业大脑协助解决了传统加工过程不透明、技术创新不足、人才培养慢等痛点,确保及时研判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产业稳步提质。

  发达的县域经济造就了浙江经济“藏富于民”的特色,让县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输“大城市”。

  公开数据显示,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其中,浙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分别连续24年、40年领跑全国各省区。2023年全国人均收入50强县中,浙江独占31席。其中,义乌以93108元稳居榜首。2024年,义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170元,离10万元新台阶仅一步之遥,超过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此外,2024年我国14个县域(即市辖区以外的县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万元大关,其中9个来自浙江。

  “以县之名”调动一场全民参与的篮球比赛,让各县(市、区)出来秀秀肌肉,对浙江来说有这个实力,也是“浙BA”最终能否推动多场景消费的基础和底盘。

  原因二:群众体育现代化布局早,硬件设施、赛事活动覆盖到村

  江苏踢足球,浙江打篮球,都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选择。

  江苏的职业足球队曾在2020年获得中超联赛冠军,足球运动的氛围浓厚。同时,江苏拥有全国最完善的足球基础设施,2024年数据显示,江苏每万人拥有1.36个足球场、人均足球场面积0.42平方米,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

  浙江具有深厚的篮球文化积淀。浙江不少镇村的“村BA”已经延续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20世纪60年代,杭州西湖区双浦镇翁家埭村就曾参加了省级农民篮球赛并摘得冠军。今年5月,浙江广厦队问鼎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总冠军。这次“浙BA”揭幕战所在的诸暨,是首批全国篮球城市。2020年以来,诸暨共承办800余场CBA赛事,是CBA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时承办全明星周末和CBA全赛季比赛的城市,也是全国“拥有标准篮球场最多的县级市”。

  全民参与的篮球能在浙江“转起来”,也和近年来浙江各方对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视分不开。

  2019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2022年,湖州市德清县等17个县(市、区)被命名为首批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2024年浙江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浙江省共有体育场地24.40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7平方米。其中,篮球场地55051个,场地面积3271.35万平方米。家园运动会、百村争霸篮球赛等各类赛事在地方财政的有力保障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软硬件配套之外,民营企业遍地的浙江,在比赛“周边”上也有说法。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省体育产业总产出512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目前已累计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0家,占全国1/8,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体育产业机构4.24万家,其中企业3.78万家,占比89.2%。今年,体育总局办公厅首次发布的《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024)》146家企业中,浙江有15家,占比1/10,涵盖运动用品、运动器材材料制造、运动医学器材研发生产、体育安全技术研发等多个类型。此外,浙江正着力打造富阳-淳安、宁海、江山-开化等10条10亿元以上规模的体育装备制造集群,帮助体育产业企业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白天做生意,晚上抢篮板”,全民参与、全民展示、全民有感的“浙BA”,看点不仅在赛场内,也在赛场外。

  原因三:绿水青山品牌化,县域旅游“浙里”是顶流

  一场“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的“苏超”,自5月启动以来,以火爆态势成为现象级IP,带动江苏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激增305%,赛事衍生品销售额累计突破千万元。球赛成了撬动区域消费、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新杠杆。

  7月初,浙江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激情浙夏 快乐消费”2025年暑期促消费行动方案》提出,拓展赛事消费场景,启动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发放赛事消费券,发展“赛事+文旅体验”“赛事+服务消费”等融合模式,引导赛事场馆周边餐饮、零售等业态配套推出“赛事票根”专项优惠。多部门联动出手,为“浙BA”提供了实打实的配套支持。如“诗画浙江文旅惠民卡”推出“门票+球票”打包卖,文体通玩还能享受折扣;“浙BA”还跟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联手推出“看球+吃喝住行”套餐,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赛事即“赛势”,看球即“入城”,不同于别的省份,对实施“千万工程”20余年的浙江而言,到县城、到乡村去消费更具“浙里”味道。

  《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显示,浙江以34席“霸榜”,前十强里7个来自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以“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一名”的成绩,连续第七次登顶。安吉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0%,108万亩竹林构成天然氧吧,同时聚集了33个国家3A级以上景区,15家国际品牌酒店扎堆落户,2000多家民宿散布乡野,连咖啡馆都开出300余家,游客在竹林喝咖啡的场景已成日常。从“卖房间”到“卖风景”“卖文化”,从“青年离乡”到“青年回村”,安吉的领跑是浙江县域旅游一步步进阶的具象表达。此外,浙江正在构建县域文旅国际化的制度性框架。2025年4月,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公布入境旅游创新发展先行试点名单的通知》。其中,入境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县(市、区)试点共有8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县域旅游业态创新、提能升级的过程中,深化党建引领是一个关键。新安江边的建德市,通过探索党建引领“合作共富”联合体模式,打破区县空间壁垒、盘活全域资源、集聚乡村人才,带动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大幅增长。湖州市内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均为县域旅游百强县前十,近年来,湖州深化党建联建机制,鼓励支持地域相近、产业相融、资源互补的行政村组团建设,已累计培育打造“大余村”“滨湖六村”等组团式美丽乡村样板片区40个,覆盖190个行政村,全市9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80万元。

  地域文化基因、县域文旅IP、公共服务能力都不缺的浙江县城,已经准备好迎接“体育+”带来的新流量了。

责任编辑: 楼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