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 >> 正文
总书记一锤定音,关于民企的无谓争论可休矣!
2018年09月28日 11:28:32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民营经济创造了我国60%以上GDP,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不是处于协助的附庸地位,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忠旺集团考察时强调指出,“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有益于、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

  同样是在辽宁,习近平总书记还去了一家国企——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说,“那种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任何怀疑、唱衰国有企业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考察的公司,一家国企、一家民企,这样的安排意味深长,也体现出,我们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

  杂音

  这段时间来,关于民营企业,社会上各种声音比较多。总书记这番话铿锵有力,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为当前一些关于民营经济的模糊认识敲响“定音鼓”。

  近日,一篇建议民营经济离场的新媒体文章引发热议,文章认为“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这种有悖常识的“奇谈怪论”,不出意料受到了压倒性的舆论批评,由此引发的舆情也提出了更为深层的问题: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如何看待民营经济的作用?怎样更好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顽强生长起来,为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翻开改革开放历史,“承包”“下海”“个体户”“万元户”“股份制合作”“互联网创业”,透过一个个逐年变化的“热词”,可以感受到民营经济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活力与可能性。现在,民营经济创造了我国60%以上GDP,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不是处于协助的附庸地位,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也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越是在渡过难关的关键时期,越是需要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而不是相反。正是无数民营企业的分散化、多元化决策,才能够创造出坐在办公室想不出来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可能性与想象力。

  这不正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吗?那种以形势严峻为名否定民营经济的言论,其危害性还不只是挑战常识、开历史倒车,更严重的是制造市场恐慌情绪,扰乱企业家群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预期。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家群体更应该不为流言所动,相信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踏踏实实把民营经济办得更好。

  定心丸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此次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管是“鼓励、支持、引导”还是“支持、保护、扶持”,对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都是一以贯之的。这为信心不足、尚有隐忧的民营企业家送上“定心丸”。

  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过河拆桥式的策略性利用。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个没有变”的判断: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同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写入党章和宪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只会壮大、不会离场,只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

  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再次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必须一以贯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必须一以贯之。当前,伴随顶层设计的完成,国企改革已进入“施工高峰期”“落地生根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斩关夺隘,把国企改革顺利向前推进,在改革中做强做优做大国企。

  获得感

  不可否认,民营经济在当前形势下确实承担了较大的压力,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着生存考验。对于民营经济的困难,党中央都是看在眼里,并且已经拿出了切实的改革举措。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政府管理,通过降税减费减轻企业负担,通过定向降准给中小微企业输送活力……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是一贯的、有力的,民营企业也可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获得感。

  当然,由于一些原因,中央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实践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和“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三座大山”,依然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但这些问题大多出在政策执行层面,是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形成的。中央的态度是坚决的,“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必须下决心解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确保各项政策百分之百落到实处,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可以合理地预期,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还会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举措。面对困难,不是让民营经济“逐渐离场”,而是要通过改革逐步解决问题,让民营经济在“挑战—应战”中发展得更好。

  我们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又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来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才能在新时代有新作为、新提升、新发展。

责任编辑: 汤馨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