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是浙江长期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过程,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解放的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样本,很适合用来总结历史经验,加深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解。上世纪50年代以来,民营经济在浙江一些地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处于非法状态。后来,在人民群众实践探索的推动下,先是在农村集体经济中搞家庭承包,再到小企业搞承包经营,从允许个体经营在规定范围内适当发展和雇工8个人以下,到鼓励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到把它看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明确宣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个认识过程典型地展现出我们党和国家40年来所经历的不断解放思想的伟大跨越。
改革开放的起点和前提,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认识非常有限,用一个公式概括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由于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强调名正言顺,造成了从概念出发、用概念来限制实践探索、削足适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40年来的实践证明,拨乱反正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创新同样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搞从概念出发的抽象争论,坚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针对那种把改革政策当成和平演变,把对外开放看成是为敌对势力的渗透敞开大门的“左”的思潮,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遵循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解决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的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我们仍然没有穷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出真知,摸着石头过河,仍然是党的思想路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未知领域继续“试错”更是不可避免。当前,改革已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面对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改革往往面临艰难抉择。“帕累托改进”的空间缩小,“啃硬骨头”往往难在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首先着力解决主要矛盾,随着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及时深化改革继续解决新的问题。在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注重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必须正视“两难抉择”和“试错”付出的代价,抛弃“退回去就能消除问题”的幻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为本,靠深化改革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推动浙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立潮头,继续走在前列。
【作者为省咨询委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