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杭州,凭“六小龙”火爆出圈。而“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坐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四巨头”,通信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发达。同为“民营经济之城”,同样“盛产”企业家,双方各具优势特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杭州、深圳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都有哪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与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开展联合调研、交叉采访,洞察深杭“双子星”,为大家解码城市创新与活力的DNA。
华为5G基站为拉各斯搭建智慧交通神经网络,比亚迪的电动巴士穿梭在富士山麓的樱花隧道,腾讯平均日赚5.3亿元还要继续加大AI投资,大疆无人机编队在苍穹之下编织出智能物流的天网……深圳民营企业“四巨头”在国际竞争中稳如磐石。
但,这片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止有“四巨头”,从华强北一米柜台走出的科创明星,到深圳湾孕育的硬核“雨林物种”,在活跃的270余万家深企中,民营企业占260余万家,是“血槽拉满”的高质量发展生力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高新企业,这一密度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2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5家,两项指标总数均居全国第二。
这些奇迹背后,是深圳正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矩阵,积蓄蓬勃的生长力量,让每个创业梦想都能找到破土而出的阳光雨露,书写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进化论。
“深圳速度”再次狂飙
最近,影石创新科创板IPO注册获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这家智能全景相机的科创新贵,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高达67.2%,市场份额连续5年世界第一。自2023年以来,一批在深圳成长起来的独角兽企业纷纷上市,人工智能领域的云天励飞、中国人形机器人“种子选手”优必选、AI制药“大神”晶泰科技、协作机器人“NO1”越疆科技……
在深圳这座创新丛林里,华为、比亚迪、腾讯等“红杉”参天,清荫护全宇,大疆、优必选等“青松”茁壮,成长势头一发不可收,更孕育出如量旋科技、优艾智合这样的“藤蔓”,快速生长、充满韧性。
量旋科技在全球最前沿的量子计算领域里,取得从0到1的突破。企业研发出全球首台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实现中国超导量子芯片的首次出海,并将中国量子计算机产品远销全球五大洲。
优艾智合短短5年时间从4人发展到拥有员工超500人,通过深耕移动机器人及软件系统核心技术,在半导体和新能源两个行业的工业移动机器人应用中做到全国领先。
奥比中光是国内3D视觉感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除了广为人知的刷脸支付、刷脸解锁等应用外,面向机器人视觉规模产业化领域,公司已与云迹科技、普渡科技等超百家机器人企业达成合作。
始终保持探索前沿技术边界的热情和勇气,这片屡创奇迹的沃土,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一直被称赞。新时代,“深圳速度”再次狂飙:一个初创型的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了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13.25年,比全国快了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6.83年,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蛇口工业区“开山炮”历史巨响仿佛穿越时空,春雷动、万物长,“奇迹之城”续写未来篇章。
“创新雨林”生态法则
有句话广为流行,深圳的“土特产”是企业家。深圳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企业、企业家的努力,还有其给予的创新环境支持。
《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总结创新生态七大法则,得出“能否构筑创新生态圈,形成创新文化,系统地激发创新,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程度”的结论。通俗地说,一个成熟的创新生态,需要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乔木层”,也需要中小企业、孵化器、金融机构等“灌木层”,还需要政策、市场、基础设施等“土壤层”。
今天的深圳,正在全力打造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如热带雨林般的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近日,某科技公司通过“深i企”平台申请注册,系统自动核验股东身份、经营范围,并通过区块链存证,全程仅用10分钟完成登记。
“深i企”平台于2020年3月应运而生,包括政策、政务、诉求、数据、金融、科技等功能板块,目前已拥有超过357万深圳法人用户。值得一提的是,“深i企”平台开发推出的“政策计算器”工具,为全市所有进驻商事主体智能推荐匹配政策,帮助企业精准测算可申报的扶持事项、项目匹配度、扶持资金额度等。
前海“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重新定义“深圳速度”;光明科学城实施“设备共享券”,让中小企业低成本使用冷冻电镜等“科技重器”;宝安区推出1.6万平方米创新创业免租“无忧空间”,为创业者搭建起“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乐业港湾……深圳的竞争力,始于刀刃向内的制度改革,用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在公共平台方面提升支持能级,为各类企业做好“店小二”“护林员”。
除了政策工具的迭代升级,组织优势也起到奇妙的化学反应。深圳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两新工委坚持和加强党对行业协会商会的全面领导,指导深圳市商业联合会推出“营商面对面”“政企面对面”等品牌活动,梳理了100项中小型精品化服务项目清单,每年组织300多项创新、专业服务活动,链接了100家产学研机构和院士、专家、学科带头人资源,为会员企业创新研发提供技术、资源保障。
既要“大象起舞”,又要“蚂蚁雄兵”。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说:“要关注具有强大创新活力的大企业和具有探索试错能力的中小企业以及年轻的科技人才,甚至包括还没有形成公司化体制运行但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创业团队,深圳坚持把这些宝贵的资源聚拢起来,形成一种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打造“小巨人”摇篮
近日,扎根深圳的福沃药业获新融资,武汉光谷科创产业投资基金领投1亿元。企业成立于2015年10月,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良亮说,深圳力合科创培育孵化福沃近10年,目前是除创始团队外持股比例最高的股东,长期支持企业发展。
徐良亮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中心执行主任,也是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董事,他说:“创新药研究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坚战,我们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依靠深圳这块福地,加速推动公司各个自研产品的临床进展和早日实现产业化。”
深圳沃土上生长着许多规模不大但“小而精”“小而专”的企业,瞪羚活跃,独角兽奇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深圳响应神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出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累计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独角兽企业80家。
深圳为何“高跳快跑”瞪羚企业特别多,又为何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些话题一度火爆,让外界百思不得其解。
在我国,瞪羚企业更多是专精特新企业,有成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潜力,关键是要把政策支撑做足,因为瞪羚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它的成长性很关键。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多层次需求,深圳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强化企业梯队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同时厚植创新土壤,健全与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加快推动设立产业集群基金,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通过土地整备、工业上楼等多渠道拓展产业空间,举办产融对接、产业链融通发展等系列活动,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人才供需对接活动等。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最新发布了“建立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一揽子政策措施,覆盖企业“开办—成长—壮大”全生命周期。此外,深圳成立了千亿级的产业引导基金、百亿级的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用涵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活水”浇灌创新丛林。
对待小微企业,一样“化作春泥更护花”。深圳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党建引领、组织赋能,把做好“小个专”和初创企业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建立“1+11+78+N”体系架构,甘当为1万多个“小个专”党组织撑伞的人。
“树多成林不怕风”,深圳长出一大片森林,活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