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杭州,凭“六小龙”火爆出圈。而“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坐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四巨头”,通信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发达。同为“民营经济之城”,同样“盛产”企业家,双方各具优势特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杭州、深圳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都有哪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与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开展联合调研、交叉采访,洞察深杭“双子星”,为大家解码城市创新与活力的DNA。
3月15日16时许,深圳华强北,中国电子交易市场的传奇之地,白日的喧嚣渐渐散去,大厦的背面堆放着数不清的电子元器件和芯片包裹,档口老板、快递小哥、货运司机的神情略显松弛,由35个专业市场、日均客流超60万人次构成的华强北正在等待夜幕降临,等待切入另一个频道:来自五湖四海的小吃摊、小餐馆氤氲“青春之城”烟火气。
如果说,华强北是深圳版《清明上河图》,那么,深圳的另一面是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的新画卷……一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无缝链接的梦工厂。
聚链成势,放大“飞轮效应”
在深圳有个“传说”:以深圳为中心,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产品从原型开发到小批量生产只需要一周。此话不假。深圳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在完整的产业链条下,深圳的经济发展曲线是一条以制造业为根基、以创新为驱动的脉搏。深圳市统计局发布2024年经济数据显示,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是全国首个5万亿工业大市。在这背后,“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纵深布局点燃了经济跃升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7%、15.9%和26.4%;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9.2%、占全国22.3%。
专注于半导体设备研发的新凯莱公开了覆盖半导体制造全流程6大类31款设备,有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现象,设备均以中国名山命名:外延沉积设备(峨眉山系列)、原子层沉积设备(阿里山系列)、物理气相沉积设备(普陀山系列)、刻蚀设备(武夷山系列)、薄膜沉积设备(长白山系列)、量检测设备(岳麓山、丹霞山、蓬莱山),同时新凯莱已突破5纳米芯片制造工艺,让“缺芯少魂”成为过去式。
新凯莱为什么这么厉害?原来,其前身是华为2012实验室“星光工程部”,华为与新凯莱在先进制程领域深度协同,在2024年联合提交了“自对准四重图案化(SAQP)技术专利”,可以在不使用极紫外光刻(EUV)设备的情况下制造5纳米芯片,这一技术就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核心,通过多重图形叠加和工艺优化实现高精度制程。华为在芯片设计、算法优化方面的能力和新凯莱半导体设备制造技术形成互补,新凯莱的刻蚀设备与华为的芯片工艺需求深度适配,目前已形成“华为设计—新凯莱设备—中芯国际制造”的100%国产化芯片制造链条。
深圳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多条产业链都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产能和成本控制的“飞轮效应”,为深圳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厚积底气。
一座城市能形成完备产业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党委、政府一以贯之地重视强链补链延链,重点聚焦优势产业,着力引进大企业和培育本土优质企业,放眼全球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但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交融,企业创新不可能单打独斗、大包大揽,尤其是复杂的创新,需要跟外部合作、集成、协同。深圳,深谙此道。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将强大“组织力”转化为强劲“生产力”,让新质生产力动能更加澎湃。
深圳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两新”工委负责同志说,“产业发展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精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全市探索围绕产业集群成立产业创新链党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截至目前,深圳已成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器械、新型储能、超高清视频显示等产业创新链党委70个,链接党组织超7000个,覆盖党员近2.4万人,带动上下游超7000家企业参与,总产值超1万亿元。
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链党委第一书记邱宣所在的市老干部“两新”组织服务团,于去年12月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邱宣说,像她这样被选派到重点行业协会、产业链等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退休党员干部,一批就有54人,希望党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帮助更多的企业在成长的路上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用”
“创新”“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关键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产学研用”要闭环,高等教育扮演着“源头活水”角色。
杭州“六小龙”,有一半出自浙大系,这一现象在年初也引发社会各界对人才与高校如何联动的关注。
事实上,深圳十分清楚和重视科研院所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既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也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这是深圳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优势所在。
3月,深圳街头的木棉、三角梅、黄花风铃木肆意绽放,每一朵花都藏着春日浪漫。沿着深南大道由东向西,从罗湖的国贸大厦,途经福田的华强北,抵达南山的粤海街道。粤海,被誉为“宇宙第一街道”,这里坐拥全国数一数二的南山科技园,以“粤海”为代表的科创力量诞生了腾讯、华为、大疆等大厂,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合了上百家上市公司,占据南山区上市公司半壁江山。
相较于此,身处粤海“宇宙中心”地段,60家左右知名院校落地深圳研究院让人眼花缭乱,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金字招牌”,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5个产业化基地,这是别处看不到的城市“软实力”,令人羡慕。自粤海被定位为科技片区之后,1983年,深圳大学在此筹建;1996年,我国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落户于旁;1999年,深圳虚拟大学园在政府和院校共同支持下诞生。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张一宁介绍,研究院现有研发平台、中试工程化、人才支撑、科技金融、孵化服务、国际合作等六大功能板块,打造出高效立体的孵化体系,截至今年1月,研究院现建设有140多个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不断推出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近年获得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8项、市级奖14项,申请专利500多项、获得授权300多项,并促进大量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创业企业,累计孵化3000多家企业、30多家上市公司。
眼下,深圳正加速形成一个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相匹配的高校体系,聚集10所特色鲜明的大学,既有培养出马化腾、孟晚舟的“双非黑马”深圳大学,也有敢于与麻省理工叫板的南方科技大学。另外,深圳高校学科设置注重与当地产业高度契合,深圳技术大学专业直接对标大疆、比亚迪的技术需求,学生大二即进入企业研发中心;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鲲鹏产业学院”,专科生毕业即可参与5G基站调试。这种“校即企,企即校”的模式催生“实验室就是生产线”,为创新发展带来充满颠覆规则的锐气。
在深圳,摩天大楼与实验室比肩而立,创新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深圳全市约1800个党群服务中心设有科学教育体验站,因地制宜地推出“周末实验室”品牌活动,成为很多深圳孩子的日常“课堂”。
创新领跑,抢占制高点
3月17日,比亚迪公司发布最新技术,在电动汽车上实现了1兆瓦的充电功率,使得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最高达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水平。
在深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六个90%”创新密码一直被很多地方学习复制。以创新为基座,企业领跑、科研院所发力、个人高度参与的创新模式,长期以来发挥着“CPU”(中央处理器)作用,同时,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坚、提高效益等方面,深圳注重发挥企业党组织实质作用,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推动党员在生产和项目一线打头阵、当先锋,加速科技成果“点石成金”,创造更大价值。
创新发展做得好,一个重要原因——“独具慧眼”,深圳“先发制人”,已抢先规划布局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点题的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其中大半深圳都已抢先入局。
站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创中心8楼俯瞰,蜿蜒的深圳河对岸便是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河两岸”绿意盎然、万鸟翔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晶泰科技提供了优越的跨境合作条件。晶泰科技是全球AI药物研发头部独角兽企业,为全球前20大药企中的15家提供AI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其中包括辉瑞、强生、艾伯维等跨国大药企,以及华润医药、正天天晴、华东医药等中国知名医药企业。
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被多元文化浸润,更容易站在高处看世界。特区45年,白驹过隙,“下海”已成历史,“出海”才是当下的主流。深圳企业先行一步放弃在国内当“卷王”,出海开疆拓土,从全球市场寻找机会、组织资源,比如,比亚迪把4S店开到法国巴黎歌剧院隔壁,传音手机以“夜间自拍算法”在非洲市场占有率超40%,国内通用AI开发“技术先锋”博瀚智能依靠多元业务获得国外多个行业头部客户认可……深企纵横四海,从“产品出海”迈向“投资出海”“技术出海”和“服务出海”,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国际化布局。
“创新之城”深圳,又一次敢为人先、敢闯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