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 >> 正文
双城记•深圳丨“圳”聚英才
2025年04月08日 18:50:52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郑雨璐

  编者按

  “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杭州,凭“六小龙”火爆出圈。而“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坐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四巨头”,通信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发达。同为“民营经济之城”,同样“盛产”企业家,双方各具优势特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杭州、深圳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都有哪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与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开展联合调研、交叉采访,洞察深杭“双子星”,为大家解码城市创新与活力的DNA。

  “在我们这里薪酬没有上限,为的是把全球顶级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我们没有年龄限制,也不设其他门槛,只要你有能力,我们都欢迎!”在3月16日的一场综合招聘会上,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赵同阳向求职者抛出橄榄枝,引发网友的热烈反响。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当1979年的海风掠过蛇口滩涂,开山填海的爆破声里,第一批“深漂青年”把写着“三来一补招工启事”的传单塞进行囊,满怀希望地敲响特区的大门——

  在2025年的前海国际人才港大厅里,海漂归国应届毕业生在创业咖啡厅角落讨论元宇宙创业方案,手机弹出短信:您的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已到账。

  从南国小渔村到如今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唯才是举”“筑巢引凤”的深圳正在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逐梦、圆梦之所。

  2024年,深圳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占企业总量比重约97%。其中,A股上市民营企业286家、市值5.1万亿元,数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正在以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高效务实的政府服务,吸引着全球目光。

  创设全周期支持体系

  22岁的黄锦和在推开门的一刹那,心中涌出强烈的笃定感,深圳这座城市,他可以留下了。“我觉得跟住酒店差不多,在深圳同样的酒店房间可能要200多元,住在这边不需要付房租,只要水电费,一天六七块钱。”今年2月,深圳将高校应届生来深求职免费住宿的天数,从7天延至15天。对于怀揣对大城市希冀的大学生而言,这15天,是许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给他们送上的见面礼。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们已经实施了12年为来深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的政策,对来深就业创业的人才以优惠的租金价格提供一张床或一间房;对于在深就业创业的人才,则结合实际提供面积不等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介绍。在深圳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名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对各类人才“进得来、住得安、留得下、能成业”的大力承诺。

  “政府部门常常上门服务,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发展新业务。”作为深圳市坪山区首家独角兽企业,深圳市拉普拉斯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佳继感慨,“我经常出差一个多月,回来后业务不仅运作正常,还不断进步。”围绕切实关心关爱人才和助力企业发展,坪山区积极发挥党管人才优势,创新推出“政治引领+贴心服务”的服务路径,构建“全域全链”人才服务发展体系,为人才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当好人才“服务员”,坪山区建立了“区街社”三级人才工作队伍,上门服务人才,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如何让人才金字塔塔尖更高、塔身更强、塔基更实?近日,深圳市福田区落地实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人才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全国首创了“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评价体系,保障顶尖人才“即来即享”,青年人才“应享尽享”,特殊人才“应认尽认”。“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既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更要设立新的标准。”福田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办法》率先衔接香港引才计划,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

  这套融合学历资质、研发成果、产业贡献等指标的评估系统,为硬科技领域专才开辟快速认定通道。首批入选者中既有深耕基础研究的学术先锋,也不乏推动技术落地的产业尖兵。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少军博士就是首批通过积分认定的青年科技人才,其团队研发的CAISA架构芯片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构建国际人才枢纽

  暮色中,深圳湾泛起粼粼波光,滨海大道路灯次第亮起。鲲云科技创始人、CEO牛昕宇调整装备,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花树下起跑,“创业是长跑,AI是长跑,芯片更是长跑,深圳正适合这种长跑。”

  在美国微软公司从业近20年的郭玮博士,曾走遍大江南北考察科创土壤,最终选择于2019年在深圳市南山区落地博瀚智能。这位常年穿梭于机场出差的科技创业者对记者表示:“深圳的阳光真好。”

  这座美丽的南国城市,每每给硬科技以最柔软的着陆场。

  “深圳是创新之都、人才之城,我们大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引进、培养、用好人才。”日前,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罗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交通枢纽的深圳北站,如今不仅是旅客抵深首站,更成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的“温暖第一站”。毗邻站区的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以“一杯咖啡的时间办好事”为服务理念,成功打造国际人才服务先行示范样本。

  为破解国际高端人才引进瓶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全球引智”,先后创立北美(硅谷)、英国、俄罗斯、德语区等海外中心,引进国际人才和高水平科技项目,促进优质成果在国内转化。深圳推出的企业人才汇聚计划(“企才汇”)则聚焦重塑科技型企业的成长生态,通过动态发布紧缺岗位清单,精准对接企业与人才需求,授权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累计超过10万人次。这种以创新价值、贡献、能力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正推动深圳形成“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培育人才”的良性循环。

  打造大湾区生态圈

  以不到全国0.6%的土地,汇聚约8600万人口,创造出超全国1/10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经济版图上,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举足轻重。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锚定航向,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这4个中心城市将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正构建深港“半小时科研圈”,将地理区位的天然禀赋转化为制度型开放的战略优势,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蜕变。这座改革开放窗口城市,正在更高维度诠释“互联互通”的时代内涵——不仅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是规则机制的软衔接,最终实现创新生态的深融合。

  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建立信息共享和核查互认机制,拓展重点企业(机构)白名单,为企业提供免核纳税、按需申领、提速办理等政策便利……作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和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深圳跑在前列。

  每日清晨,当来自香港大学的科研人员点开“i河套”小程序查看深港巴士时刻表时,两地的物理边界也正悄然消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通的两条跨境专线,每日穿梭于香港大学、科学园与深圳园区之间,为40余家机构的千余名科研人员构建起“20分钟通勤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驿站(河套)位于长富金茂大厦二楼,于去年8月5日正式启用。在这里,推行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直接打破地域和劳动关系等限制,通过“人才本身成就”将工作关系在香港、工作在内地的境外人才直接纳入认定体系,实现顶尖人才“即来即享”,真正成为“人才过河第一站。”

  在深港交界的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一个破解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中试转化集聚区正在崛起。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的跨境技术转化枢纽,河套深圳园区衔接起实验室与生产线,联动香港科学园、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平台,加速科研成果在大湾区的产业化。河套深圳园区目前已授牌建设10个行业级中试平台,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

  “2025年,深圳将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更精准的政策创新、更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外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等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市商务局副局长叶文戈表示。

  

责任编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