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 >> 正文
双城记•杭州|“四到”服务的背后
2025年04月08日 18:50:56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南方》杂志记者 蔡惠珍 史成雷

  编者按

  “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杭州,凭“六小龙”火爆出圈。而“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坐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四巨头”,通信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发达。同为“民营经济之城”,同样“盛产”企业家,双方各具优势特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杭州、深圳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都有哪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与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开展联合调研、交叉采访,洞察深杭“双子星”,为大家解码城市创新与活力的DNA。

  2024年6月的某天,早上临近8时,一场大雨冲垮了位于浙江杭州钱塘智慧城的一家企业的围墙,企业冷链仓库内的产品面临危险。迫不得已,企业第一时间把电话打给了钱塘智慧城管委会经济发展科科长盛也宁。

  半个小时后,盛也宁和相关部门人员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商量好处置方案和后续环节。9时刚过,现场开始施工,及时帮企业解决了危机。

  “在杭州,‘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话已经深入各级干部的骨髓了。”盛也宁说。

  “杭州六小龙”爆火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科创企业在杭州的快速发展。2024年,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6万家,全国占比从2017年的2.18%提高到2023年的3.24%。有专家形象地表示,杭州是养了“六千条锦鲤”,才出了“六小龙”。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杭州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数字化赋能、制度创新等方式,实实在在为企业着想。《南方》杂志记者在杭州调研期间,谈及“杭州六小龙”为何出圈,当地企业频频点赞杭州打造的服务型政府,称其为“最懂企业的政府”: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四到”服务。

  理念:企有所呼,我有所应!

  2023年10月26日,第4届亚残运会在杭州热烈进行中。在亚残运村,一名下半身瘫痪、在轮椅上坐了13年的阿富汗轮椅篮球运动员,借助杭州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成功站立并自主行走的视频在网上爆火。

  这款让许多残疾人运动员体验“重新站立的感觉”的外骨骼机器人,由杭州程天科技研发并制造。这家成立仅8年的企业,迅速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个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在600多家医院、1200多家机构投入使用,并成功打开国际市场。

  在程天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张继宇看来,程天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杭州优越的营商环境。

  “政府、企业间如何建立一个非常好的信任关系,对于企业和地方发展都非常重要。”张继宇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杭州的经历让我们感觉,政府与企业是共同成长的,相比于税收,政府更关注企业项目的成长,关注企业能为地方吸引多少人才。企业的需求,政府也能快速响应。

  张继宇举例,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举行前,企业有意让公司产品进入亚残运村为残疾运动员提供免费的康复治疗,就把需求反映给企业所在的余杭区,经过区、市、省各级单位及亚组委会的层层沟通,最后成功为企业争取到机会,最终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还帮助企业成功开拓了中东地区的市场,整个沟通过程企业没有花一分钱。

  企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企业诉求处理,杭州构建“企呼我应”高效闭环解决机制:线上搭建“企呼我应”平台,线下设立“办不成事”服务窗口,同时建立涉企问题高效解决机制,确保有问必答、有题优解。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设立“办不成事”服务窗口95个,累计受理“办不成事”问题5611个,协调解决5197个,问题办结率达92.6%。

  优质的营商环境,政府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杭州,“有求必应”之外,“无事不扰”同样被奉为准则。

  “‘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一直是高新区(滨江)服务企业的核心理念。”滨江物联网产业园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周益方这样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滨江物联网产业园拥有企业50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如何用有限的人力服务好数量庞大的科技企业?

  周益方介绍,园区搭建了“e谷创享惠”“e谷投融汇”“e谷早餐会”“e谷精英荟”“e谷成长营”等“五个e谷”服务平台,全方面服务企业需求。

  以“e谷早餐会”为例。“我们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的‘邻居’一起吃早餐,在轻松的氛围下讲讲需求,分享行业经验,很多合作机遇就是这样诞生的。”周益方介绍,“e谷早餐会”曾促成海康威视与矽力杰等多家园区企业实现合作。

  此外,滨江物联网产业园还以“科技店小二”姿态,将服务送到创业最前线。“我们在每个楼宇都设置了联络员,企业有需求可以第一时间反映给联络员。”周益方说,希望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让企业只要专心做事情就好。

  改革:最优营商环境如何炼成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利时)是国内领先的过程自动化及信息化系统制造商和服务商,也是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和浙江省首批数字工厂标杆企业。如今,公司一年获得科研费用补贴等各类、各级政府资金支持超千万元。

  “公司一年申请的各类补贴有10余项,涉及不同的部门。此前,等资格申请通过后,在资金兑付环节还要盖法人章、财务章等再送到相关部门等待拨付,最短都要两三周。”和利时创新项目部部长方俊伟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现在通过“亲清在线·政策超市”线上平台,资金兑付只需要动动手指,最快一分钟就能到账,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方俊伟所说的“亲清在线·政策超市”,是杭州面向全市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站式”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政策查询、智能解读、智能推荐、直达秒兑等惠企政策服务。自2020年3月上线以来,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上线全市各类惠企政策超8200条,精准服务企业超过61.4万家。

  2024年3月,世界银行官网将“亲清在线·政策超市”平台作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2021年9月,杭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几年来,杭州市紧抓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机遇,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探索的50项改革由国办发文向全国推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两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杭州始终走在改革前沿,致力于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以来,杭州先后推出“创新券、服务券、活动券”等创新创业服务,以“最服务”理念为指导,将“最为小微企业着想”的理念贯通到整个创新创业生态中。

  张继宇同样对杭州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感同身受,“对于企业尤其是初创型科技企业来说,每一天都是在跟时间作斗争。能快一点,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就低一点,企业活下来的概率就高一点。政府办事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始终以“服务型政府”的姿态,为企业的破土、生长与腾飞提供阳光雨露。

  民营企业是杭州经济的“底盘”。2024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杭州连续5年排名全国城市第一。与之相对应的是,杭州“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2年全国城市第一。

  引进“种子”是态度,留住“人才”是根本

  人才是科创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也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吸引与涌入。细数“杭州六小龙”,其技术骨干都非常年轻,如深度求索技术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游戏科学也是一个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团队。

  2024年,有超40万35岁以下的大学生来杭州创新创业,这也是杭州连续5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每年超过35万人,为杭州科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此外,杭州还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是什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杭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由。对于东北姑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研究员金竹来说,这个答案是杭州对人才的尊重。

  金竹博士就读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靠着申请的专利等条件,金竹被认定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C类。“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后,我购买了杭州市的共有产权房,靠着住房补贴几乎不用自己花一分钱,解除了后顾之忧,让我可以安心搞科研。”金竹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杭州在景区门票、公共交通、体检等方面都会给高层次人才一些优惠,让自己很多时候都能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

  杭州服务型政府的办事理念,同样让金竹感到宾至如归。金竹举例,自己在办理高层次人才认定时,漏拿了一个必备的证明文件。工作人员不是让自己回去拿,而是留了邮箱让自己发扫描文件过去,避免了再跑一次,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近年来,杭州综合实施科研机构分级分类管理、高层次人才授权认定、成果转化多元激励制度等措施,推动以科创平台为牵动的“教科人”一体贯通。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39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拥有高层次人才2581人,近3年承担国省项目1319项,获国省部级科技奖励139项,拥有发明专利授权4652项,累计孵化企业400多家,技术交易额超14.4亿元。

  “引进‘种子’是态度,留住‘人才’是根本。”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看来,杭州太“宠”外地来杭的毕业生了。

  据了解,杭州深入实施“西湖明珠工程”、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等工作,持续优化人才的引育、评定、服务机制。2024年,杭州设立首个可受理全市范围的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办理专窗,2024年新认定高层次人才4.28万名、外籍人才133名。杭州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推广。

  此外,2023年,杭州发布实施全球青年人才集聚“青荷”计划,推出“青荷游学”“青荷云聘”“青荷安居”等8条举措。比如,“青荷安居”提出“青荷驿站”向来杭求职面试的青年人才提供7天免费住宿。

  政府用心,青年人才自然会“用脚投票”,真真切切地在城市中扎下根、放下心、迈开步。很多人来到杭州,不仅因为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一块创新创业的沃土,让人梦想成真。

  “根深,自会叶茂;林成,终将遮天。”兰建平的团队在一篇谈论“杭州六小龙”的文章中写道,“在产教融合的‘光合作用’以及人才网络的‘根系反哺’之下,杭州这片‘创新人才森林’的每一片枝叶都在书写独特未来。”

  

责任编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