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钦州市钦北区各乡村,错落有致的民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环境、村口立着的村规民约牌、随处可见的普法宣传……浓厚的法治、德治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近年来,该区坚持激发党建工作活力,以“党建+N”为抓手,将党建融入民族团结、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工作,推动基层治理全要素一体协调推进,把党建引领优势转化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党建+民族团结:
绽放民族团结的幸福花
近日,钦北区人民法院大寺法庭以双语方式审理了一起少数民族群众离婚纠纷案件。钦北区少数民族人口33.69万人,有壮、汉、瑶、苗等34个民族群众聚居。结合少数民族群众混居的特点,该区组建“通民语、晓民俗、专业强”的双语审判团队,按一民族村安排一名党员法官进驻工作室的标准开展法律服务;同时聘任镇、村(居)委会中精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方言的党员干部参与调解,为当地群众提供诉讼服务。今年以来,该法院深入少数民族镇(村)开展普法宣传6场次,双语审判结案58件。
“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体系,依托党校、革命烈士碑、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党建阵地,着力打造镇(街道)、村级教育实践站(点)62个、各类示范点98个、民族团结同心文化广场20个,构建同心筑梦宣传矩阵。”钦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石世裕介绍,该区把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实施产业攻坚行动,近年来累计投入2.68亿元在民族聚集村发展产业,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80个,带动超1.28万名各族群众就业,以发展的实绩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建+社会救助:
筑起困难群众的温暖防线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家的关心,低保补助犹如雪中送炭。”家住平吉镇古隆村的黄先生说,他查出了恶性肿瘤鼻咽癌,同时还要独自养育两个小孩,各项生活费及大额医疗费用让家庭陷入了困境。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递交了低保申请,现已领到相关补助。
围绕“人民至上”理念,钦北区创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全民参与的社会救助机制,建立14个镇(街道)党(工)委、183个村(社区)党组织、2394个自然村(小区)的三级网格体系,安排2207名镇级挂村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等党员干部担任网格员。通过“党建+社会救助”,帮助1.2万名困难群众解决低保申请、特困供养、医疗救助等方面问题580余次。
钦北区民政局党组书记黄泉源介绍,该区建立了党员联系服务困难群众、探视回访制度,并分级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基地,组建“红马甲”“红帽子”等各类服务队,入户排查困难家庭,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关键小事”。
党建+邻里一家:
推动为民服务零距离
子材街道的嘉福东方小区已建成入住15年,小区内健身设施较陈旧,无法满足居民健身需求,小区党支部书记杨桂平坦言:“服务跟不上,居民不满意,常常因为一些琐事产生矛盾。”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为了更好服务社区群众,钦北区大力推行“党建+邻里一家”模式,建成了40处“家门口”的邻里党群服务中心,选配100余名热心公共事务的小区党员、网格员、楼栋长担任“邻里管家”,逐步形成以党支部为主导、居民自治管理的模式,推动小区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得益于“邻里互助”机制,嘉福东方小区党支部积极协调共建单位对小区休闲娱乐设施进行修缮,配备了一批新健身器械,小区居民生活也因此更加丰富起来。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需要各方联动、持续创新。该区以城市基层党建“双报到双服务”活动契机,指导社区(小区)党组织每月定期开展“邻里主题服务日”活动100余场,为居民群众提供健康义诊、免费理发等便民服务2.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