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参考 >> 正文
夜读抄:岂可得兼
2019年09月02日 15:09:04 来源: 作者:

  夜读抄:

  吴伯举守姑苏,蔡京自杭被召,一见大喜之。入相首荐其才,三迁为舍人。时新除四郎官,皆知县资序。伯举援旧例言不应格。京怒,落其职,知扬州。未几,京客有称伯举之才者,且言此人相公素所喜,不当久弃外。京曰:“既作好官,又要作好人,两者岂可得兼耶!”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

  耕斋点评:

  北宋时候,吴伯举在姑苏做知州,蔡京(字元长)从杭州被召入京城开封,路过苏州时,与吴一见如故,对他十分赏识。蔡京当宰相后,立刻推荐吴伯举入京任职,又一连三次提拔,使他担任了中书舍人,即相当于中央政府副秘书长的高官。

  一次朝廷新任命了四位郎官,这四人原本都是知县一级的官员。按照宋代的官职序列,文官中的各部院员外郎,是从五品职级;郎中,则是正五品官衔。因此所谓郎官,官衔都比正七品的外县知县,要高起码一级半甚至两级。官员升职,按惯例都应逐级提拔。吴伯举援引历来的做法,认为这次越级提拔官员,是不合规矩的。主持此事的蔡京闻言大怒,降了吴伯举的官职,把他贬到扬州当知府去了。过后不久,京城有人称道吴伯举的才干,并说吴一直来深得蔡相赏识,将他长期外放在州郡为官,实在太可惜了。蔡京听闻后断然地说:“既要做好官,又要做好人。这两者怎么能够兼顾得来呢?”

  蔡京此言,说白了,就是——既要做官,就别想做好人。蔡太师的逻辑是:你吴伯举的朝廷命官,是我蔡某识拔、赏赐给你的,既如此,你在官场里的一言一行,就应该和我保持一致,不管我是对是错,作为下级,你都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如果既想当官,又要做好人坚持原则,那就未免想得太美了,世上哪有这样两全其美的事?如真要这样,那就干脆请你哪里来,回哪里去吧!

  蔡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平时说的多是假话,而此言,却是他的真心话。因为蔡京自己,就是一个从来不讲原则,为了做大官,可以置国计民生于不顾的人。据说有一次,宋徽宗举办宴会,拿出一批玉杯、玉卮对近臣说:“我想使用这些酒具,又怕被人说太奢侈了。”蔡京当即对徽宗说:“在下出使契丹,亲眼看见那里的人都在使用这类抢得的玉杯,且还在臣的面前炫耀,说我们南朝已没有这些东西了。皇上现在寿宴上使用它们,一点也不过分。”徽宗仍然有点犹豫,生怕被言官谏说。蔡京又给徽宗打气说:“谏臣言多有什么可怕的。陛下理应享受天下的供奉,区区玉器,又算得了什么!”鼓励宋徽宗大胆享受一切。蔡京还经常对徽宗说:现今国库钱币多达五千万缗,根本用不完。唆使徽宗大兴土木,扩建宫室,《水浒》中梁山好汉智劫的“花石纲”,就是蔡京为贺徽宗的生辰,而从江南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徽宗之前,国家持续太平,府库充盈,待到蔡京为相之后,君臣沆瀣一气,穷奢极侈,没几时,就将前代积累的财富挥霍殆尽,北宋王朝就此踏上了衰亡的不归路。

  以利益为纽带所结成的上下级关系,太平年景,风花雪月时,看起来坚牢无比,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往往立马树倒猢狲散。而倒戈最快,落井下石最卖力的,恰恰就是当年信誓旦旦效忠到底的领导身边人。史载“靖康间,蔡元长父子既败,言者攻之,发其奸恶,不遗余力,盖其门下士如杨中立、孙仲益之类是也。”蔡京老谋深算,四度为相,权倾朝野,八十岁被贬,饿死在南谪途中,到死可能都料不到会有这样的结局。

责任编辑: 郑夏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