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专题 >> 正文
本期策划:名师工作室成长与烦恼
2019年09月02日 15:08:59 来源: 作者: 朱琼瑜

  先行先试的“周新民党建工作室”

  2013年7月,周新民党建工作室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非公经济领域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区域党建工作室。在此之前,他用了11年时间将苏州西门子电气的党建工作打造成了一个品牌,从一开始被派驻到外企担任党组织书记的不被理解,到后来成为深受资方和员工信赖的知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他慢慢总结出一套可复制的党建工作法。

  “周书记,我们社区新招聘了一批党务工作者,想请您帮着培训一下”“周书记,我们想邀请您给公司的全体党员上一堂党课”……周新民逐渐成了“有求必应”的党建名师。而他的乐于“点拨”、善于“点拨”,让苏州高新区党工委看到了两新党建新的突破点,并开始了以个人名义建立党建名师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的先行先试。

  2012年3月21日,在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很重要。而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就是要加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为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苏州高新区探索成立党建名师工作室,可以说正是呼应中央会议精神,对各地非公党务工作者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这一普遍难题的破题试水。

  谈及初衷,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整合提升优质政治资源的全新尝试,党建名师都是熟悉党务工作的“稀缺人才”,为他们建立个人工作室,是为了增强“稀缺人才”队伍的黏合力,也让党建名师从帮助个别两新党组织提升党建水平转变到对全区域的两新党建作通盘考虑、整体提升,增强了他们作用发挥的“能级”。

  苏州高新区的尝试证明,两新党建领域由来已久的缺乏规范化阵地、专业化指导、品牌化培育,党务工作者队伍“青黄不接”,党组织之间无法实现共享与合力等现实问题是可以在专职化、专业化的党建名师指导下逐渐破解的。

  名师效应初显,全国各地都开始有重点地培育一批本土的两新党建名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对这份事业有热诚。

  这些遍地开花的工作室扮演着“加油站”“参谋部”“孵化器”等角色,在实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的基本诉求之余,也通过开放式、信息化等手段,使各地两新党建工作在标准化建设、队伍建设、实质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进入了“上升期”。

  “依托组织部建起来,能否靠自己活长久?”

  然而伴随着“上升期”的放缓,困惑和瓶颈也逐渐显露。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一些声音:“年纪大了,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几年”“年轻的党务工作者刚培养起来,两新党组织就来‘抢人’了”“走出去看和学的机会不多”“我们依托组织部建立起来,又能否靠自己生存下去”……

  无心的“抱怨”折射出了名师的“焦虑”。他们在担忧什么?——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作为名师在“充电”与“放电”间的平衡,头疼该如何处理好“老传统”和“新办法”之间的关系,不安于工作室年轻团队的不稳定性,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也让他们患上了“本领恐慌”。他们愁“经费不够”“阵地有限”“队伍不强”,而核心就在于他们不确定工作室的运转模式是否真的具有可延续性。

  依托于组织部门开设的工作室尚有“保障”,那么凭借自身影响力开办工作室是否真的有“出路”,这是一位党建名师向记者提出了疑问。

  工作室的“灵魂”是名师的党建理念,延续工作室的生命则需要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需要传承和创新,而非单靠名师一己之力来支撑。模式走到今天,新的发展思路与探索已经提上日程。

  2018年6月6日,广西柳州两新党建名师部正式揭牌成立,下辖12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下设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各类园区、行业党委等工作站,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两新党建网络。选择从“单打独斗”向“抱团成长”转变已经成为各地的一种共识——建立名师工作室的核心要义仍然是通过强化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两新党建整体水平。

  2019年4月16日,对包金方而言是特殊的一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玉环市金方两新党建服务中心”注册成为了一家专业服务于党建领域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启了党建名师工作室的“市场化”探索。5月,玉环市委两新工委作为服务采购方和服务中心签订了第一份党建项目服务合同,通过统一购买服务,为多家重点企业提供党建品牌策划、经验落地辅导、党建微课制作等项目。转变定位,以市场化路径推动工作室由“公转”向“自转”转变,正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名师工作室开起来容易,但能不能走得更远,这是记者向名师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努力追寻的答案。

责任编辑: 郑夏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