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双强 >> 正文
杭州种业集团:让人才成为育种尖兵
2021年02月01日 16:15:45 来源: 作者: 通讯员 黄辰洁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春节遇上疫情,疫情又赶上春耕。中国24个省(区、市)的122家种业企业发出了“战疫情 保春耕”倡议行动,保障种子有效供给。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是122家企业之一,也是杭州及周边区域叶菜、西甜瓜作物最主要种源供应单位。  

  “疫情期间我们构建了平台供应链,实现了线上云仓发货,从一天十多单,到六七百单,并且打包能力也实现了量级突破,现在已经可以实现日均2万打包量。”杭州种业集团营销负责人介绍,该集团通过一系列保供创新,自建信息化平台、远程办公、定向开拓专业运输渠道等手段,完成了供种任务。

  据悉,整个疫情防控期间,杭州种业集团点对点向浙江全省56个县(市、区)发送0.88万公斤鲜食大豆和速生叶菜应急储备种子,播种面积超过1.2万亩;动用早稻应急种子19.2万公斤,补播3.8万余亩,满足早稻生产恢复性增长用种需求,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下,杭州种业集团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大力推广农业“芯片”,为稳住“米袋子”、保住“菜篮子”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支撑这些创新的则是种业的“大脑”——人才。一粒小小的种子,是多位育种家历经多年研究、探索、培育出来的,正是他们的日复一日的创造与坚持,才造就了种业科研的一座又一座丰碑。

  “如果种业不能及时补上研发短板,那么中国的‘菜篮子’‘米袋子’就可能受制于人。”孙利祥既是杭州种业集团的董事长,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技术研究员。在他看来,种业创新的核心是“人才”,人才强种的前提是畅通引进、培育人才机制。

  早在2016年,杭州种业集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共同建立了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建设形成了“联合攻关+搭建平台+提供咨询+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营模式,次年工作站被杭州市科协等单位认定为“杭州市院士工作站”。

  在中国农业科研顶尖力量的指导下,杭州种业集团成功申报了《浙江省蔬菜种业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关于加强杭州地方蔬菜种质资源搜集和保护的建议》《关于实施水稻新优品种选育工程,补齐我市现代种业产业短板的建议》等项目。

  在此基础上,杭州种业集团不断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推进“党建+育人”工程,深化“党员人才培养工程”和“青年人才基地锻炼工程”,定期安排青年职工到基地培训锻炼,让职工在实践中学技能、炼意志、强本领,加快成长成才,其中党员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达100%。

  “除了培育人才,还要搭建给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集团党委副书记吴杰告诉记者,该集团加快“南北中一体化”创新平台布局,通过杭州余杭径山种业科技创新园、杭州市(海南)南繁科研育种中心、杭州市(九堡)现代种业园工程三大平台建设,强化种业数字化核心区块,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育人才、用人才是破除人才障碍的重点功课,更是需要长期合理规划。据了解,杭州种业集团通过对《集团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情况的回顾,研究制定了人才发展5年规划,并在一次次实践中逐渐锻炼出一支“种业铁军”队伍。可见,打种业翻身仗,不仅要发挥政府、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还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科研机构以及专家更灵活地参与,以发挥种业人才的最大作用。

  通过建立有效机制,深化科企合作,谋划人才发展,可以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这一系列机制创新不仅有效解决了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也为中国种源“卡脖子”问题找到了新的出路。孙利祥指出,接下来,杭州种业集团将深入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高质量推动实施,切实解决杭州种业“卡脖子”问题,为杭州乃至浙江种业创新发展担当主力军。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站在“十四五”开篇之际,“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中国种业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杭州种业集团数字种业示范展示平台上每一株迎风傲立的优质农作物都是时代的“宠儿”,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农业的创新故事。


责任编辑: 朱琼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