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双强>>社会组织 >> 正文
社区养老新路径——探访总理打卡的“老破小”
2019年07月30日 09:26:18 来源: 作者: 记者 朱琼瑜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政府以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委托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通过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政府如何从众多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社会组织中,找到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符合群众多元需求的那一部分?政府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评估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如何度过与社会组织开展合作的“磨合期”?在这样一种委托合作关系中,党组织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亟待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2019年6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陪同下来到杭州市拱墅区和睦新村,深入居民家中了解老人照护、幼儿入托等情况,并视察颐乐和睦养老服务综合街区。在听取了社会组织负责人对街区阳光老人家乐养中心运行情况的介绍后,总理还关切地询问了志愿服务中是否遇到困难,鼓励来自社会组织的志愿者继续为老人提供贴心的养老服务。李克强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巨大,要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增加供给,政府要加大支持,让老人过上舒适安康、快乐幸福的生活,这也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们选,他们想要的

  最近,杭城出现了一个新地标,老百姓都说,这曾经的“老破小”,连总理都来“打卡”了。这里有什么吸引力?记者迫不及待来一探究竟。

  一到拱墅区和睦新村门口,一块橙色“和”字招牌很是亮眼。记者沿着郁郁葱葱的林荫小道,穿过江南水乡式的小庭院,循着老人们的谈笑声,装修一新的“阳光老人家·颐乐和睦”养老服务综合街区很快就出现在眼前了。休养中心里别具特色的怀旧食堂,墙面上的旧时摆件都是小区里的老人家们捐赠的;中心大厅门口有一张阳光老人家课程表,上面林林总总的课目有十几项,其中还包括了网上购物、使用抖音、拍摄剪辑vlog等最时兴的课程。

  赶在今年春节前正式开放的养老服务综合街区运行半年以来,除了成为小区老人们每天固定的去处之外,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是外省的社区街道前来观摩学习。不过老杭城人都知道,和睦社区并非“新”样板,而是已经将居家养老服务更新升级到了3.0版本。从2013年社区内第一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业,到引入第一家社会组织共同运营,再到2018年开展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融入“阳光老人家”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睦社区党委在全市首创街区式养老,并探索出一条“党建+社区养老”的新路径。

  谈到引入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初衷,和睦社区党委书记周呈解释道:“2013年6月,一期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张了,社区独立运行了3年后,我们意识到,单纯的日间照料功能逐渐无法满足老人们更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本身也无法提供如医疗护理一类的专业化服务,于是我们决定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启24小时居家养老服务托管的新模式。事实证明,整合和运用社会组织的资源,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是一种不可逆的社会发展趋势。”

  此后,和睦街道下辖的几个社区都纷纷与社会组织展开合作。目前,街道已相继引入了公羊会救援会、元墅养老服务中心、慈继医疗等10多家社会组织合作运营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社区党委—社会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组织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社区功能满足不了居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居家养老需要多方合力,我们通过整合社会组织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和睦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任魏崴说。

  要实现社区与社会组织的良性合作互动,关键是要将基层抓手递到“对的”社会组织手中,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成了关键点。和睦社区是怎么选的?除了最初的综合考量之外,居民尤其是老人家自己的选择尤为重要。近期,和睦社区党委带一部分党员和居民前往上海对同类社区以及部分社会组织进行了考察,“既让居民开了眼界,也让他们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服务。选他们想要的,让他们有获得感,才是最好的。”周呈有感而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那您如何评价目前与社区合作的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记者抛出问题。

  周呈没有用“满意”两个字来答复,而是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在小区里遇上一位支部书记,正准备上前和他谈点事儿,这位书记却说,自己马上要赶去乐养中心上“抖音课”,迟一些再找他谈。“居民的脚步前行的方向就是对服务的认可。他们觉得好了,我们才觉得好。”

  要让老百姓满意,社会组织融入社区不能只靠简单的“嵌入”,“智慧”和“情怀”缺一不可。

  目前,街区养老服务实现了以枢纽型社会组织合家欢邻里服务中心为统筹的社会组织联合智慧化运营,以拱墅区搭建的全区养老服务体系为“智慧大脑”,组团实行线上线下服务。“信息平台里,接入了全区60岁以上老人的信息,各式服务项目也囊括其中,让服务更便捷精准。”浙江公羊公益组织救援促进会养老服务队队长马兆斌介绍说,“例如,老人需要送餐,后台就能显示可送餐的商家,我们直接把单子派给商家就行。”商家送餐后,社工还会回访老人的满意度,对服务质量进行监控。

  同时,成立了社会组织红色孵化器后,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看来,有党组织引领的社会组织确实不同,老年人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交流,比起机械化的工作,人性化、接地气的服务更能打动老人家,而他们也在这些社会组织的党员身上看到了“家”的理念和真诚的关怀。

  “居家养老服务不像其他的志愿类服务,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党员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这一点很重要,要保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态,时刻问问自己有没有真真切切地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这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目前虽然有很多社会力量涌入,政府在购买服务时也要精打细算,将为老年人做的‘投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公羊会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总监忻怡说道。

  采访结束时,乐养中心的书法课正好结束,老人们走出教室时,都不约而同地笑着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告别,亲切得如同家人间的互动。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难点所在。这是前景远大的事业,但担负起这份事业,就意味着面对“责任无限大,获益无限小”的困境,幸运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既富情怀又有理念的社会组织积极投身这项事业,更重要的是,有长远眼光和服务精神的并不仅仅是公羊会等社会组织,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探索破题这一“老大难”,共同去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因为有他们“在家”,老年人才能安心“在家”。

老人们在“颐乐和睦”养老服务综合街区前合影。

责任编辑: 汤馨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