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双强>>社会组织 >> 正文
兴学助教春风化雨 救难济贫润物有声
2023年10月20日 09:36:21 来源: 清河县委组织部 作者: 刘海宁

  近日,民政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这是中国公益慈善领域中的最高政府奖,清河县慈善总会党支部书记、会长郑成明同志被授予了“慈善楷模”奖项。自筹建清河县慈善总会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会长以来,郑成明始终秉行“尊强扶弱、敬富济贫”的宗旨理念,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依法依规开展助学、济困、救灾、安老、扶孤等慈善救助工作,不遗余力推动清河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在教育事业、乡村振兴、抗疫救灾等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在了全省前列,清河县慈善总会先后获河北省5A级社会组织、河北省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单位等荣誉称号。党支部书记郑成明多年来把全部精力、时间、情感投入到兴学助学、扶贫济困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全县教育慈善事业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基层慈善人物奖”“全省慈善会系统先进个人”“首届河北慈善奖慈善楷模”等称号。

  一、聚力兴学、为善谋道,开辟双赢发展之路

  2013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清河县首家慈善社会组织--清河县慈善总会正式成立,郑成明被推选为会长,任清河县慈善总会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二十余位党员、干部参与到助教兴学的公益活动中。他们以“聚力兴学、为善谋道”为工作理念,以“让每一位学生顺利就读,让每一位老师安心支教”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心支教助教,一心为师生着想。十年来,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团结带领下,慈善总会每年组织较大规模的教师慰问活动,最大限度地资助困难师生,让困难学生安心就读,让困难教师安心执教。设立“清河县大学生精英奖”“顾随名师奖”和“石祥文学奖”,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赞扬,成为我县一个响亮的公益组织品牌,吸引了企业家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奉献爱心,搭建起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公益平台。多年来收到社会捐款 6807.87 万元,奖励资助师生19565人,逐步探索出一条互惠双赢的公益事业发展新路。

  二、扶贫济困、助力抗疫,创建慈善新模式

  在捐助资金的使用上,郑成明同志以身作则,坚持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慈善事业上,坚持不要基金会一分钱的工资,坚持不占捐助人一分钱的利益,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无私精神。在他的带领下,20余名驻会工作志愿者,始终坚持做到“五个一”:不要一分钱工作报酬、不收捐助人一分钱礼物、不花一分钱公款吃喝、不因工作在会员单位吃一顿饭、财务上不允许有一分钱的报销变通。“五个一”已在县内外传为佳话。2020年、2021年共接受社会各界抗疫捐赠 398万元。2022年3月,清河县突发疫情,随之“全民抗疫、慈善助力”的特别战役骤然打响。十几天时间,800多家爱心企业团体、上万名爱心人士共计捐出 1800多万款物,有力地支援了全县抗疫的高效推进直至全面胜利。在全县封控闭户的状态下,面对账户捐入、微信代转、电话定捐以及其他繁多的电话咨询,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在郑成明带领下,不分昼夜地登统核对,坚持以“公众号快讯”“微信快讯”和“捐赠特讯”三种形式及时对外发布捐赠信息,第一时间联系协调县防疫指挥部,及时高效地将接收的医疗、防护和食品物资分送到了抗疫一线。

  三、心系乡情、文化传承,秉心传播传统农耕文化

  2015年,为守护家乡农耕文化传承,郑成明自费十几万元,在坝营镇孙庄村一处闲置的旧院落里创办起农耕文化展览馆,动员6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到传统农耕文化传播工作中,成为华夏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讲解员。

  农耕馆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所承载的宣教育人、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凸显,累计接受参观者 10 万余人,成为清河中学等十几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被县委宣传部、团县委等多个部门授予清河县青少年农耕文化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新华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接待来访者实地参观的同时,农耕馆结集出版多本书籍,他主编的《远去的背影--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藏品录》一书被河北农业大学选做本科生教材。以农耕文化馆为题材拍摄制作的专题片《不忘初心乡愁铸魂》,获河北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电教片一等奖。

责任编辑: 付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