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 >> 正文
循迹⑩ | 金华兰溪华东铝业:“铝”定实业,“膜”上新生
2023年07月26日 18:18:08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逄润鹏 沈凡佳

  躬行调研,以上率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千家万户,考察足迹里有“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有“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深入落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非公君推出“循迹溯源看两新“专栏,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非公经济发展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故事,反映全国各地两新组织党组织以真抓实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磅礴之力的生动实践,展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员职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敢闯敢为的拼搏之姿。

  现推出第十篇——金华兰溪华东铝业:“铝”定实业,“膜”上新生。

  浙江锦浩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第一卷PP反射膜正式下线(受访单位 供图)

  从“一锭铝”到“一张膜”,从“黑大粗”走向“高精尖”,在浙江兰溪光膜小镇,华东铝业实现了焕新蝶变。

  华东铝业的前身兰溪铝厂,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之一。这艘工业“大船”曾在计划经济时代劈波斩浪,写下新中国工业发展浓墨重彩的创业传奇,后来,又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产权制度改革机遇,焕发事业发展第二春,如今,通过重组布局光膜小镇,全面进军光学膜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华东铝业再一次站立在转型升级新浪潮浪尖。

  改革创新步履不停

  生产车间内,一排排精雕母机全面开工,工人们身着防尘服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历经两次技术改革,一次重组转型,华东铝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所嘱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重生再造产业优势。

  2003年9月,华东铝业刚完成第一次大规模技术改革,即电解铝环境治理和节能改造工程,他们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档次、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做法获得重大突破,同时,华东铝业抓住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有利契机发展电解铝产业的规划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向电解铝产业转型,是华东铝业延伸产业链的重要一步,并进一步推动了技改项目的落地。”华东铝业董事长、总经理孙志莲介绍。2007年起,华东铝业又与东北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重大节电示范工程”,产能从7万吨扩大到15万吨,各项技术指标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团队从零开始摸索,我曾经连续一周没有回家。”浙江锦辉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原兰溪铝厂厂长吴秀华回忆,当年亲自启动每一台新电解槽的场景历历在目。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开始对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出台系列调控措施,再加上受到高电价限制,浙江开始大幅度调整“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的路径依赖。2013年,华东铝业完成战略重组,关停了高耗能的电解铝生产线,着力建设光学膜产业园,光膜小镇顺势而生。

  “最开始专利、设备都是境外引进的,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再创新。”孙志莲介绍,为了守住实体经济这一发展之基,华东铝业以不变的守正创新,拥抱高速变化的经济新浪潮,仅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光学膜产业园区首个项目量产。光膜小镇现已有24家企业签约入驻,初步形成以光学膜产业、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群。去年1月,998.4K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已经正式并网发电,华东铝业再次走在了新能源产业前沿。“锦辉光电作为光膜小镇首家入驻企业,我们自己成立研发实验室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保持行业领先。”吴秀华说。

  红色血脉赓续永传

  改革大潮几经沉浮,华东铝业的红色血脉却始终滚烫。“企业重组后,一部分技术骨干外派到内蒙古、宁夏的电解铝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在当地都成立了党支部。华铝人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孙志莲认为,华东铝业自成立之初,不断改革创新并始终走在行业前沿,离不开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始终坚持“党员带头,党管人才”。

  华东铝业转型前期党员占比达27%,曾在5年时间里收到690多份入党申请书。相继开展的2次大规模技术改革工作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党员骨干的带头。“2011年,华东铝业正在积极与中铝、中有色对接,听说中有色领导要来华铝调研,华铝党员带头把企业每一个角落都清理得干干净净!”孙志莲回忆起这个细节,语气里充满身为华铝人的自豪感。

  同时,华东铝业自2006年起引进大学生,自行出资购买人才房、筹办职工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无息贷款等,一直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位置。“从大学毕业到成家立业,华东铝业就像我的第二个家。”浙江锦浩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经理姚亚妮是2007年引进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成为华东铝业转型进军光膜产业的中坚力量。

  “光学膜于兰溪而言,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华东铝业作为兰溪工业的‘老大哥’,依托院校合作资源与‘党管人才’经验,吸引了一批光膜产业相关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来兰溪工作。”兰溪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光膜小镇延续华东铝业的党建发展思路,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将党建工作无缝嵌入小镇各功能区块,多措并举点燃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从最初企业单独引才,到光膜小镇组团引才,再到现在参与全兰溪市的引才工作,如今的光膜小镇已成为兰溪人才集聚高地,引进膜产业人才300余名,招引并培育国家引才计划人才2名,实现兰溪国家引才计划零的突破。

  ■记者手记

  “敢”为天下先

  驶过华东铝业老厂区,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120米烟囱林立如昔,依稀还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华铝人敢拼敢闯、不服输的心。

  曾经独领风骚的华东铝业,也面对过高能耗的困境,也有过“路在何方”的迷茫。“腾笼换鸟”实现“无中生有”,华东铝业最终抓住时代机遇,走上涅槃重生之路。从华东铝业到光膜小镇,离不开浙商长期以来秉持的“四千”精神,也离不开长期以来浙江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华东铝业的转型蝶变,也成为制造深层之变的时代缩影。

  2003年,浙江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首个全省工业大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如果我们不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那么舍我其谁呢”的时代之问,高瞻远瞩作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部署,并将其纳入“八八战略”。那时的浙江,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加剧,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这一部署,是对症下药,更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找准路子,便迈开步子。20年来,诸如华东铝业等众多制造业企业积极谋求转型,不断将工业制造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态势,助力浙江制造在砥砺前行的新征程上,步伐更加坚定。

  立足当下,勇闯新路,久久为功。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干事创业精神,华东铝业正向着代表新一代高新技术的膜产业进发。

 


责任编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