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杭州,凭“六小龙”火爆出圈。而“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坐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四巨头”,通信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发达。同为“民营经济之城”,同样“盛产”企业家,双方各具优势特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杭州、深圳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都有哪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与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开展联合调研、交叉采访,洞察深杭“双子星”,为大家解码城市创新与活力的DNA。
今年以来,以深度求索(Deep Seek)、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杭州科技企业火热“出圈”,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杭州热”。云深处科技、宇树科技、深度求索、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强脑科技等6家近年来涌现出的在新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杭州企业,凭借过硬的实力,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为“杭州六小龙”。
“六小龙”何以诞生在杭州,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最具话题度的问题之一,频频冲上热搜。各地也纷纷思考,杭州经验能带来哪些发展启示。
带着问题,《南方》杂志记者深入杭州调研采访,探寻“杭州六小龙”出圈背后的密码。
决心:
让创新始终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
2020年初,家住上海的曹鹏来杭州看望朋友,偶然参加了一场杭州未来科技城组织的高层次人才活动,了解到杭州对于科创企业的各种政策。
不久后,此前只来过两次杭州的曹鹏,只身一人来到杭州,创办了杭州佳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量医疗)。几年来,从1个人、两平方米的办公室起家,佳量医疗规模迅速扩张到100多人、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和生产空间,成长为准独角兽企业。
“我们不仅获得了1000万元的科研补助,经信等部门有什么扶持政策我们能申请的,他们会主动告知我们。每次‘搬家’,地方政府工作人员都会帮我们找地方,在研发过程中他们也会主动帮我们对接资源。”曹鹏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杭州,自己深切感受到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佳量医疗所在的未来科技城,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下辖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3个省级高新区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浙江举全省之力打造的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了全省68%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半的省实验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人才链、资金链在这里有效集成和深度融合。“杭州六小龙”有一半出自这里。
杭州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突出地体现在“三个真”上:真材实料的政策支持、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真心实意的服务保障。
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围绕企业培育、项目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首创性、探索性的做法和举措,比如,鼓励企业开展重大项目攻关,最高可补助1000万元。
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2月10日,杭州召开发布会,表示今年将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的15.72%,集中投向优质新质生产力,加大对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支持。
这意味着,杭州在此前每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5%以上、新增财力15%以上用于科技的基础上,再次增加现有产业资金15%以上投向新质生产力,形成刚性落实科技投入“三个15%”政策,充分彰显了杭州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与魄力。
此外,杭州还大力推进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优化成果全过程全周期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人才。
“‘杭州六小龙’的诞生,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历任杭州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的结果。”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表示。
兰建平介绍,以深度求索为代表的杭州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与杭州一直以来拥有的“数字基因”密切相关。自2000年前后电子商务兴起、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制定“数字浙江”战略以来,杭州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城市“含数量”不断上升,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8%。
杭州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支持,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杭州从“数字经济第一城”迈向“人工智能之都”打下基础。作为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总部所在地,杭州在新一轮科技浪潮带来的激烈变革期,正成为一系列新兴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引领者。
保持战略定力,奉行长期主义,夯实产业基础。在杭州市临平区,得益于数字经济的雄厚基础,成立仅3年多的中国(杭州)算力小镇已聚集企业2000多家,一批有望比肩杭州“六小龙”的“蛟龙”“潜龙”正茁壮成长。
在浙江省深入实施“双融双强”工程背景下,杭州持续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以组织优势聚合资源、以先锋引领激发动能,推动科创企业勇攀高峰。
“不管叫‘几小龙’,杭州将坚定不移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对于杭州“六小龙”,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在今年浙江省两会期间表示,“财力再紧张,也不能去压减科技投入,让创新始终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
信心:
创新生态圈加速形成,创新实力不断攀升
不久前,杭州在科技领域再次引发全球关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以下简称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及其孵化企业杭州镓仁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镓仁半导体)共同发布全球首颗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8英寸单晶,标志着我国在超宽禁带半导体赛道实现了“换道超车”,氧化镓材料率先进入8英寸时代!
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研究员金竹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材料就相当于芯片制造的“地基”,氧化镓因其“更耐高温、更耐高压、更强性能”等特点,成为继硅和锗、砷化镓等化合物、碳化硅和氮化镓等之后,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的佼佼者。
“但长期以来,如何让氧化镓‘长大’一直是制约其产业化的难题,此前国际上该材料的制备能力只能达到6英寸。”金竹说。
据了解,镓仁半导体预计在2026年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氧化镓万片级生产线,有力促进国内芯片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让“中国芯”更有底气!
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成立于2019年2月,是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全面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通前沿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负责人介绍,短短5年时间,中心聚焦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先进材料、仪器装备四大产业生态圈,创办了40家科技公司,引进了128家中小型科技型企业。
“我们坚持开展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拓‘龙头企业为主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全程参与、研究院独立运行’的新型合作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42家。”该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是浙江大学在杭州布局的众多科创平台中最大的一个。据了解,仅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浙江大学就布局了紫金科创小镇、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等一批科创平台。
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正加速布局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全国重点实验室达33家,占浙江全省八成以上,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直属所实现“零”的突破。此外,杭州已累计建成国家级孵化器65家,连续12年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1。
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和众多科技孵化器、科创园、特色小镇组成的创新生态圈,正在杭州加速形成。
“杭州是把整个城市当作大孵化器来打造。”兰建平说,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省实验室为锚机构,杭州提出构建环大学、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引导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高浓度聚集、高频次交流,形成“学科+平台+产业”的杭州模式。
近年来,杭州创新实力不断攀升,连续3年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城市排名第14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3.57%增长到2023年的3.92%。
面向未来,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将全力打造“三个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耐心:
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走进位于杭州滨江物联网产业园内的宇树科技展厅,没有多余的文字介绍,简单的几个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一个大屏幕构成了整个展厅的全部。
展示开始,机器人熟练地做起行走、挥手等动作,背后的大屏幕上则展示了其快速奔跑、春晚招牌动作转手绢等更多技能,机器狗则可以灵活地转身、直立,让人大呼神奇。
2016年成立于杭州的宇树科技,于2023年中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如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已顺利出海,并深受海外客户青睐。
在宇树科技的成长之路上,离不开政府和杭州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资本)的身影。创业初期,宇树科技就曾获得杭州市“雏鹰计划”扶持,提供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2022年以来,杭州资本的两大千亿级母基金杭州科创基金和杭州创新基金,先后参与了宇树科技4轮融资,保障其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充足的资金。实际上,在“杭州六小龙”中,杭州资本投资、服务覆盖了4家企业。
科技创新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往往面临着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等重重考验。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维度支持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体系:创业初期“雪中送炭”式无偿资助,包括孵化器等创业空间房租补贴、各类人才计划支持等;创业过程“接力”式资助,重大科技专项、“尖兵”计划、研发投入补助等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企业发展持续输血;成长期创投基金“助力腾飞”式帮扶,杭州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的联合基金,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优秀的科技企业,比如位于上城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培育期往往长达10年以上。有些早期看起来不是特别好的项目往往会被创投机构忽略。这个时候,国有资本就要更‘大胆’和‘耐心’,发挥‘基石’和‘陪跑’的作用。”杭州上城区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城资本)董事长游文程说。
游文程介绍,上城资本组建了产业创新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投早”“投小”核心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一些中后期的项目,目前已投资十几个子基金并直投了六七个产业项目,“我们根据上城区产业规划定位以及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去做赛道布局,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都属于我们的投资方向。”
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创新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2025年浙江省两会上,姚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做好创新要甘于寂寞,“我们既要拼命干,又要耐心等,既要肯发力,也要有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