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钱塘江,潮涌长三角。
上海,地处长三角经济中心,璀璨夺目。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立35年来,一直是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头兵。
在上海西南方向的100多公里外,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简称“海宁分区”)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2009年12月17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全面合作协议》由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海宁市人民政府、海宁经济开发区共同签署,标志着海宁分区建设正式启动。
2019年12月17日,一场以“‘漕海合作’谱一体化新篇·区域协同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成立十周年成果汇报大会暨“新征程·再出发”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双方合作共创下一个辉煌十年的序幕。
回首再看潮乡大地,海宁分区作为沪浙首个跨省合作园区,在十年内充分发挥两地“1+1>2”的效应,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向涛头立”。
不待扬鞭自奋蹄 跨省打造园区一拍即合
10年前,坐落在城区北部的这块14.71平方公里的园区用地,寂寂无声,它还不知道即将被挂上“漕河泾”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沪浙首个跨省合作园区,也不知道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将大有作为。
那时的海宁,虽说已经是闻名全国的经济强县(市),但是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选择落户海宁还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为何选中了海宁?”面对绝大多数人的疑问,海宁分区副总经理林刚给出了一句简单的话,“这次合作双方是一拍即合的。”恰如高山流水觅知音。当时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谋求“走出去”,而海宁正在上下探索寻求产业转型升级。
参照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运作模式,海宁分区采用公司化运作,由上海漕河泾总公司和海宁经济开发区下属的国有公司分别按55%和45%的占股比例共同出资组建。分区定位为“3·X”产业体系,“3”即培育发展两大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改造提升一大传统产业——“时尚产业”;“X”即通过产学研协作聚焦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
然而,“初生牛犊”的海宁分区在园区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后,却遇上了“水土不服”。怀着“引入高新技术企业”信念的工作人员逐渐发现,很多上海企业入驻海宁分区的可能性小之又小,然而很多本土传统产业却瞧上了“漕河泾”这个品牌,纷纷找上门。是坚持信念,还是迎合市场放低标准?面对抉择,海宁分区选择不降标准。
守正创新,互利共赢。分区抓住海宁的区位交通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以及中小城市的商务成本优势,结合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管理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优势,联动发展。在两地共同支持下,众多好项目“纷至沓来”。
从引进首家外资企业——宝捷机电,到吸引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海宁分区演绎了从无到有、从疏到密、从兴到盛的奋进征程。装备制造业风生水起,时尚产业声名鹊起,集成电路、泛半导体产业横空出世,一批高精尖企业纷纷在这里抢滩登陆、开花结果。
今时今日,随着海宁分区开发建设日见成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海宁分区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场始于十年前的跨省际园区合作,展现了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和体制机制约束的改革是无比正确的。它为“飞地”经济树立了样板,也为长三角地区通过园区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探索了宝贵的经验。
满眼生机转化钧 筑好碧梧巢引来金凤凰
“我们看好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这是个真正懂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台。”哈工智能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王妍这样评价海宁分区。
去年12月,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作伙伴、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重工携机器人产业园项目签约进驻海宁分区,进一步壮大了分区的装备制造企业队伍。
无独有偶,去年5月,上海光维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创立、成长、飞速发展的科技型企业,也跟着开发区“走出去”的步伐,来到海宁分区。
基于对漕河泾品牌的熟悉和优质服务的信任,上海光维将生产基地从上海搬迁至漕河泾海宁分区内的全资子公司——浙江光维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并购买了海宁科技绿洲厂房,正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海宁分区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抢抓区域协同发展新机遇,吸引了一大批像哈工现代、光维这样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入驻园区。
好企业的入驻离不开好平台的搭建。海宁分区为更好承接转移产业,将漕河泾借鉴英国阿灵顿园区等国外先进园区打造的上海著名高端科技产业园——“科技绿洲”导入海宁,成为走进“长三角”的示范窗口。
被评为嘉兴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海宁科技绿洲,入驻的企业主要为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好的创新型公司,以半导体芯片、光通讯、智能机器人等高精尖产业为主。目前,科技绿洲已引进光维通信、泰矽微电子、上海兄弟微泛半导体、乐众信息、蚂蚁精密、久达光电等28个高科技企业项目,其中近一半项目来自上海。
筑好巢引来凤凰栖。海宁分区还借助上海漕河泾作为第一个“亚洲最佳孵化器”的强大资源,导入“漕河泾科创”品牌,导入“漕河泾科创中心”及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和招商资源,并在海宁科技绿洲建设众创空间——“漕河泾创营·海宁”。目前已有21个项目注册落户,并成功创建为嘉兴市级众创空间。
走出园区本部的海宁分区,正借助构筑产业发展新平台,厚植发展新动能。2016年12月,海宁分区还将上海漕河泾的电子信息产业导入到海宁,结合海宁产业基础,启动建设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瑞宏科技、玛冀电子、确安科技等项目纷纷来此“安家落户”,泛半导体产业园建设有声有色。
梅花香自苦寒来 高质量发展落子有声
十年前,“漕海合作”“联姻”率先在长三角区域共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园区项目。通过海宁分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先进开发理念和园区品牌来了,海宁招引法资企业的先河开了,为企业定制厂房的先例有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启动了。
长三角一体化,关键在高质量。而发展的高质量,首先需要思维的高质量。和上海漕河泾的合作,为海宁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气象,促使海宁“产城产学产融”理念的提升,法国宝捷机电、德国贝纶丝线等项目就是海宁招商平台思维转变的典型。
在这些项目上,海宁调整传统土地出让的招商模式,进行土地二级开发,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厂房,实现“拎包入住”,既增强了对大好高项目的吸引力,也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
布局有序,落子有声。高质量发展东风劲吹,海宁分区作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飞地园区”,继承了高科技产业的基因,目前,分区已通过高新技术认证的企业达55家。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正从“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转型,人才、设备、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与共享使协同与互补的力量得到释放。
海宁分区的建设有效带动了海宁全市平台、产业、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党政交流互动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与上海的融合对接,初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接轨上海新格局,“海(上海)海(海宁)协作”呈现全新的局面。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回望来时路,海宁分区坚守“初心”和“沉淀”,耐住寂寞,守得花开。展望明天,一个关于上海漕河泾与潮城海宁的长三角一体化故事,将开始书写新的更精彩的篇章。更高质量、更高层级的未来,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