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祖国的铜墙
你是母亲的骄傲
抗震救灾有你的身影
除暴安良是你的愿望
保家卫国不能没有你
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你
致敬新区最可爱的人
我的五枚“军功章”
河庄街道新江村的老兵陈炳泉,出生于1931年,自幼丧父而又家境贫寒的他有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红心。19岁那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加入志愿军后,陈炳泉先是在辎重十二团八连服役,随后又被调入炊事班,当了5年的总事班长。看似安全的后勤工作实则同样危险重重。陈炳泉说,由于经常要把食物运到枪林弹雨的前线,被敌军的炮弹击伤已经是家常便饭。战争期间,陈炳泉曾先后5次负伤,在左手和背部留下的伤疤至今清晰可见。尽管承受了许多痛苦,但陈炳泉从未有过怨言,这五次受伤就如同五枚军功章,是他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最好证明。
战争结束后,陈炳泉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围垦造田运动,往后的生活也都在家乡的土地上度过。在他看来,曾经羸弱的少年勇敢走上战场的理由,正是这份来之不易的平凡生活。
去了朝鲜,就没想过要回来
河庄街道新和村的老兵邱松林出生于1933年,18岁那年,他踏进了萧山火车站的大门,“去了朝鲜,我就没想过要活着回来。”曾经年少的战士怀着沉重的觉悟奔赴北方的战场。
在邱松林的诸多记忆碎片中,上甘岭战役是最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据他回忆,当时的天上有无数炮弹飞过,火箭炮、山炮、野炮、坦克炮的炸裂与轰鸣声响彻整个战场。最危险的一次,邱松林所在的部队被美军围困在一个山洞里,连续7天7夜,饿了就靠自带的干粮充饥,渴了就喝自己撒的尿,就这样硬抗了下来。
战役结束后,邱松林跟随部队转移到朝鲜西海岸备战,在“前面和左右两边都是炮火”的艰难情况下,邱松林和战友们时而匍匐,时而小跑,从前线把一个个伤员抬回后方救治。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谈起年轻时当兵的经历,邱松林依然会双眼放光,略显激动地讲述曾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经向死而生的少年虽已年老,但始终初心不变,无悔青春。
在真打实练中绽放青春
90后企业家、“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带兵骨干”,参与过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等专项行动……虽然才刚过而立之年,孙健泉身上却已经有了一连串令人赞叹的标签。自2008年入伍参军以来,他便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在部队期间孙健泉便曾因制止了一次持刀抢劫案获得三等功,退役返乡后他更是积极为家乡做贡献。街道每年都会组织义务献血活动,孙健泉从2008年便一直报名参加,至今已累计献血超过4000毫升。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主动联系村委,请缨去建设村车流量最大的塘新线和永新线交叉口村级自治检查点值守,在做好执勤工作的同时,他还通过多方渠道收集了300多个口罩捐献给村委。
对孙健泉而言,军人这个角色是一项至高的荣誉,哪怕在退役后他也能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兵。”
炮弹曾在我耳边擦过
老兵王炳荣生于义蓬街道杏花村,1951年2月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服役于志愿军坦克第二师。几年时间里,王炳荣几乎时刻都在枪林弹雨之中,期间最危险的时候,敌人的炮弹甚至就在他的耳边擦过,不仅点燃了后脑的头发,也震裂了他的耳膜,时至今日听力仍受影响。
结束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后,王炳荣退役返乡进入杭发厂工作,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走上小康路。现如今虽已到了鲐背之年,王炳荣作为一名党员的初心仍未改,始终将党组织工作作为一生的事业。每逢村中的固定党员日,老人家都会坚持赶往党群服务中心参加活动,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总是提前到场。
累累的军功章是王炳荣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最高荣誉,王炳荣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心潮澎湃的一生,也是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一生。
军功章背后的浴血奋斗
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一次、嘉奖多次……当提起在朝鲜战争中获得的军功,义蓬街道义蓬村89岁老兵朱友相的眼眶饱含热泪。1950年,年仅19岁的朱友相自愿报名参加民兵组织,隔年3月响正式成为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我是二十一军六十三师司令部警卫员,主要任务是保护师部首长。”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老兵却记忆犹新。有一次朱友相受命给七八里外的团部送文件,穿过坑道战壕,却意外被弹片击伤,至今留有伤疤。“这些文件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我和其他警卫员分头出发,确保文件送到团部。”他说道。
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在长白山上的战役,山路很长,炮火连天,有的战友不幸牺牲,也只能挖个坑简单埋葬。回首往事,朱友相的声音有些颤抖,却又带着欣慰和自豪:“那时仗打得非常艰苦,但就在那种情况下,还是把他们打到‘三八线’以外,迫使他们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热血浇灌出胜利果实
在义蓬街道金泉村,高英山是位远近闻名的“老英雄”,从朝鲜战场上走下来的他经常受邀到学校、各党支部讲述自己的事迹,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当年我加入志愿军的时候才21岁,部队被火车运到丹东后,大伙是一步一步走到朝鲜战场的。”虽然已相隔七十年,但老人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依然清晰,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日。在高英山的描述中,除了敌方军队外,志愿军最大的敌人是当地恶劣的环境:在零下40℃的环境里,战士们往往只能裹着薄薄的粗布衣服在防空洞里度过一整晚。最危险的一次,由于高英山所在班的班长失踪,他们不得不在大半夜深入敌阵进行搜寻,“天上是美国人的飞机,地里埋着地雷,大家在找人的时候都提心吊胆的,还好最后平安把人带回去了。”
无数先辈用自己的热血浇灌出了胜利的果实,谈及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同乡战友,高英山忍不住潸然泪下,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这句简单的话语唯有亲身经历者方能领会真意。
难忘艰苦岁月
前进街道的陈张荣今年87岁,是在乡复员军人。1951年,年仅18岁的他接受国家号召入伍当兵。
入伍不久,他便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前往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祖国奉献了青春。炮火无情,子弹在耳边呼啸,带走了一条又一条生命,身边战友在冲锋中,不断倒下,又有新的战士冲上前。陈张荣没有退缩,冒着枪林弹雨跟着大部队前仆后继继续作战,最终赢得了此次战争胜利。
再次回忆起这段艰苦岁月,陈张荣老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曾经保卫国家,如今抗击疫情
前进街道临江村共产党员俞柏员是一名退役军人。疫情期间,他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始终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新冠疫情爆发后,俞柏员带着儿子主动请缨,放弃休息时间,作为志愿者连续多天彻夜不眠,积极奋战在抗疫一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是他的口头禅。
曾经保卫国家,如今守护临江村,俞柏员用自己行动深刻诠释了军人“召必回,战必胜”的铁血担当!
初心,是一生坚守,是一路护航
因为有你们的负重前行
才有我们的岁月静好
建军节,向军人致敬